雕塑百科缂丝辨名

  • 艺术资讯
  • 2025年04月05日
  • 缂丝,亦称“刻丝”,是一种以平纹为基本结构,依靠绕纬换彩而显现花纹的精美织品。其最大特点是通经断纬,在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互不相连的断痕,如同雕刻般的刀镂印象,因而得名。古人形容其为“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称缂丝。 关于缂丝的名称,有多种说法。宋代庄绰《鸡肋篇》和明代张应《文清秘藏》等书作“刻丝”;宋末元初周密《齐东野语》和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作“克丝”或“剋丝”

雕塑百科缂丝辨名

缂丝,亦称“刻丝”,是一种以平纹为基本结构,依靠绕纬换彩而显现花纹的精美织品。其最大特点是通经断纬,在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互不相连的断痕,如同雕刻般的刀镂印象,因而得名。古人形容其为“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称缂丝。

关于缂丝的名称,有多种说法。宋代庄绰《鸡肋篇》和明代张应《文清秘藏》等书作“刻丝”;宋末元初周密《齐东野语》和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作“克丝”或“剋丝”。这些字音相同,字义相近,但在历史上的使用有所差异,我们需对此进行辨析。

缂丝源自中国古代字书《玉篇》,其中释释“缳”为紩也,即织线也。在织制时,小梭编织纬线,并根据图案多次中断更换色线,使成品仅显示纬线,不露经线,这正符合其技术特征。清代皇家著录宫廷书画作品如《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均将其称作缂丝。而胡韫玉学者认为,其本名应当是"缳",对于工艺品应用" 缳 "一词,对于金木工艺则用" 刻 "一词,每个字各有所当。

刻丝,《说文解字》中释为镂也,而 《玉篇》则释为割也。在古籍中提到木谓之刻,如吕种玉在明代著述中的描述。此种工艺因其独特效果被误认为原名即刻,因此有人认为本应如此命名的人只看到了表面的视觉效果,没有深入了解其真正含义。

克丝,“缳”又写作克,以商业习惯简化笔画而定俗成后,便被读书人沿用。这类记载往往随笔记录,不太注重文字详细探究。

剋丝,则可能是由克演变而来,但假借者并未深究真意。

还有些文献将它混同于日本对该术语的理解,即日本美术研究者认为它即古代所谓的 “编织锦”的一种形式,并确信汉朝时期就已经存在这种技艺。但实际上,“编织锦”与 “绣锦”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各自代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文化背景。

总结来说,尽管不同时代、地区的人们对这一技术有着不同的称呼,但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它们在历史上的应用、文化内涵以及具体的手工制作过程,从而逐渐揭开这段悠久艺术传统背后的真实面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