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乱年代黄金虽闪耀但不保值而艺术品更是藏身其中的宝石油画交易平台app让你的作品变现智慧投资不惧风
在经济学界,对大灾难时期的投资报酬较少有具体的数量化研究,但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Robert Barro(2006)《20世纪的罕见灾难与资产市场》是篇代表作。本文介绍Oosterlinck(2017)的研究:他用法国二战期间的数据,显示美术品的投资报酬,明显胜过黄金、证券、地产、珠宝、公债。
希特勒在慕尼黑“颓废艺术展”的开幕式上,1937 美术品与古董的优势是:不引人注目,容易携带,只要熬过战乱,碰到景气回升,报酬率通常胜过贵重金属、珠宝、证券。有件轶闻可供助谈:1949年后,许多人带着各种资产逃往美国、香港等地,最常见的是金条。
据说张大千不带这些,他甚至连手上的历代名画也不带。他说这些东西惹人耳目,容易被盗匪抢劫或被官方没入。他随身带着老旧宣纸和各式颜料,有人诧异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些都是真材实料的宋代宣纸和颜料,以我的绘画能力,在海外静下心来,我很快就能绘出高价古代名画。没人要抢这些纸张颜料,所以最安全也最增值。”
有这种条件的人是例外,但也提醒我们:美术品是战乱时被忽略的重要投资目标。相对于证券这类可公开追查的事业财富(如比特币),美术品属于私密型,用比特币的话来说,是“加密通货”(crypto-currencies):在圈内是有共同认知价值,但外人不易看出,也不明确知道又谁手中,又行情如何,还算容易转让。
美术品还有另一种“加密”功能,就是将多余资金买入高价作品,同时避税且期待日后升值,是战乱时期缺乏投资管道好对象,也是在景气良好时储蓄的手段。具体例证是在战乱时期美术品投资回报率高,而富裕时期艺品拍卖公司行情扶摇直上。
学界对美术投资回报率做了多项研究,有一项用1715-1986年间3329件作品数据发现趋避风险者对美术兴趣低,有些则研究美国1875-2000年间4896件艺术品发现比固定收益债券好但比股票差。此外,还有人用几个国家拍卖公司上百万笔数据做出艺术价格指数发现1951-2007年间平均升值4.03%(实质美元),这比股票差但比债券好。
本文借用二战期间法国美术品交易数据表明这是个非常好的目标。这条路线还很值得延续,可对比各国不同情状下的异同之处。在不同的战争背景下,一些收藏者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整个市场,这一点可以从纳粹占领区内发生的情况中看到:
一、《敝帚自珍》效果:收藏者不会只因为能升值就投入资源,他们的情感附加于某位艺术家或某幅画作。一幅元朝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就体现了这种倾向性;
二、《机会成本》效果:爱画者会把资源投入钟爱工作,不轻易转投其他项目;
三、《沉没成本》效果:购买愈多作品,便投入更多资源同样路径,不轻易转换至其他领域,如黄金或房地产;
四、《炫耀性》效果:没有任何理由挂起股票供观赏,但拥有名作与古董者,则以此炫耀其身份,这种炫耀性强的人,更愿意持久而非短暂出售,因为他们认为其价值超乎寻常,即便无需立即变现,其持有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且不可否认的事实。
本文采用巴黎Drouot艺廊1937-1947年的8850件记录进行分析,并比较了与债券、股票及特殊邮票等不同类型资产报告利润情况,从而揭示了这一时间段内艺术商品作为一种极佳保值方式。而且,由于战争导致人们希望能够携带并隐藏自己的财务,因此小型油画变得特别受欢迎,从而增加了它们作为一种存款工具和潜在收入来源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