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场馆的双重使命既是艺术展览的盛宴也不能放弃对公共教育的承诺
随着夏日的到来,国内众多艺术馆逐渐成为孩子们“占领”的新热点。原本作为一个充满乐趣和教育意义的地方,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却因缺乏高质量的展览和专业讲解师而让家长感到棘手。受到种种限制,家长带孩子参观时往往只能匆匆一瞥,留下仅仅是表面的印象。在这种情形下,这些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传播艺术价值和启蒙儿童方面的作用,这不仅令人遗憾,也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国际上有句名言:“博物馆之所以重要,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这意味着丰富的收藏资源只是为开展公共教育和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基础条件,而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在这一点上,大多数国内艺术馆还有许多提升工作要做。
回顾国内情况,我们发现很多艺术馆对于儿童导览工作的人员数量不足或只是一些兼职人员,他们无法全心全意地服务观众。随着家长对孩子艺术素养越来越重视,而公众教育力量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个矛盾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
导览不过是艺术馆众多公共服务项目中的一环,但它却是最直接与观众互动的一种形式,也是连接观者与文化场所之间桥梁的一个关键部分。通过专业的导览,可以解决观众普遍面临的问题——看不懂,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从而培养起对自然、人以及社会事务的思考。这正体现了教育启蒙功能。
值得借鉴的是一些国际大型博物馆免费开放且定期举办专业导览活动,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院每天会有几次由专门讲解员进行指導。而像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院则提供针对儿童设计的声音导览,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使整个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此类互动性强、体验式导游策略正在逐步影响中国各大文艺场所。
然而,在国内,大多数文艺场所还远未达到这一水平,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展出的物品本身,而不是如何提高公众体验;特别是在针对儿童设计方面也存在不足,使得青少年参与度低,对文化活动持保留态度。在此背景下,要打破给人“高冷”感受并使其变成温馨舒适的地方,就需要管理层更加理解人类需求,更重视用户体验和收获,而不再只是追求拥有珍贵物品或单纯展示作品自身价值。
随着我国《博物館條例》等相关法规文件颁布实施,将文化教育功能明确列为文艺场所职责范畴。这意味着除举办展览外,还需不断完善日常运营中的内容细节,以增强社區服務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改进,无论规模大小,都难以吸引持续增长的人气潮流。(作者:柯锐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