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西泠印社国际化进程简介
西泠印社的国际化之路:从东浙印学到世界
在这一个夏天,位于杭州孤山路31号的西泠印社迎来了多批次的国际友人参观、体验,感受印学文化的魅力。6月,13家驻华境外主流媒体代表走进西泠印社;7月,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团参访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并进行传拓体验,在感受百年金石历史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作为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西泠印社通过深厚的专业素养、一场场精彩的活动向世界展示和推广了杭州、浙江乃至中国的丰富历史文化。
沙孟海社长曾说,所有的印社中,没有一个像西泠那样有强大的覆盖全国全世界的学术力量。他更是提出要把西泠印社打造成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真正发挥引领印风的作用。2012年6月29日,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为印 社题下“播芳”4个大字,寓意 西泠 印 社 的 精 神 像 花 儿 的 芳 香 一 样,不断散播到世界各地。后来,他又表示: 印 社 社 员们 要 具 有 开阔 的 视野 和 博 大 的 胸襟,要把 西 泂 印 社 放 在 世界 的 视野 之 中,让 人们 共 享 中国 篆刻 艺术 这一 世界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其实,从建始成立时期开始,就有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长尾甲应吴昌硕之邀参与活动。此后交流不断,以日本、韩国等有篆刻传统的大陆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为主要交流对象。
自2008年起,加深海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使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开始举办“百年西泠·中国 印”系列巡展,如美国洛杉矶、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等城市,在汉字文化圈之外国家刮起一阵阵 西 泂 之 风。如2018年的“百年 西 泂 · 中国 印”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开幕,是第一个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型展览,与匈牙利加深了两国间的人文交流与理解。
除了以展览形式走出去,“保存金石、研究 印 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小组还踏出了非常大胆的一步,将研究对象从传统 印 学模式扩展到对图形 印 与非汉字系统图章研讨,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学科体系,更拓宽了已有的 “ 中国 创作艺术 从而形成 “ 大 创作艺术”的新格局。在G20峰会上,还有一场关于图形铭形——图形于非汉字系统铭记”的研讨会探讨其他地域及背景中的铭记。而在115周年庆典上,又推出了 “ 世界 图纹与铭记主题研讨会,不断拓宽了人类创造物品上的标识符号使用范围,使得这些标识不仅限于文字或语言,而是能够跨越民族界限和语言障碍进行沟通,这样的努力使得人类对于这些古老但依然生动的事物产生共鸣。
同时,在各种重大节会赛事上频频亮相,如上海世博会时,他们创新性地将图形与非汉字系统结合起来,为外国朋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欣赏中华民族悠久且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即将到来的19届杭州亚运会前夕,也积极响应,并举办了名为《荣耀中华·亚运玺》的特别产品,其设计融合了现代技术与千年的经典元素,以此向全球体育爱好者展示一种由远古至今发展变化不息的人类智慧成果。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成员分布范围还是活动影响力,都能看出西泾社会已经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集体。这一点可以从516位现任成员(截止2023年5月)中了解,其中除中国以外,还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群岛美国法国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也都有参加过该组织的人士加入其中,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网络,有着强烈愿望想要让这个时代更加包容多元化,同时也保持其根植于千年的优秀价值观念以及实践能力。
涛声听东浙,一条线连接着不同时代不同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这一故事的一部分,而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故事添上了新的篇章。一段段辉煌历程,一点点细腻情愫,一份份真挚友情,让我们一起回味这段过去,用心去聆听那永恒的声音,那就是涵盖一切美好的东西——时间的声音,是最好的礼物给未来的希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