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佳话传唱人文艺术欣赏新篇章开启
大自然中,佳话传唱,人文艺术欣赏新篇章展开。清光绪十六年,一位名叫暴方子的官员,因替百姓说话而被撤职。大雪之际,他家无米可炊,百姓们闻讯后纷纷送米、送柴、送盘缠。一时间,车水马龙,一月内有八十余村七八千户参与。收米达一百多石,还有烧柴、蔬果、鸡鸭鱼等物品不可计数。
这段佳话激动了一位诗人画家秦敏树。他以林屋山民送米为题材画了长卷,并配上了古风诗句。接着,他又征集同好应和的作品,并得到暴方子的收米账单《柴米簿》来记录每个山民的姓名及所送粮食数量。
最先响应秦敏树的是俞樾,他题了长诗一首,描述了山民送米的场景。此后,有汉军旗人郑文焯、满人祥龄,以及沈敬学等名家相继加入。这其中还有洞石老人的沈铿、同治进士吴大澂书法大家吴昌硕等人的贡献。
吴昌硕不仅是书法家的他还曾自请从军参战,与暴方子成为战友。在一次偶然谈论往事时,大澂深受感动,为暴方子题赋五言绝句。而在另一位统帅吴大澂对他的评价是:“此人若为牧令,政绩必有可观矣!”
《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中的作品分两期,一期为清末光绪辛卯至宣统己酉;二期为三十七年(1948年)前后,由暴方子的孙子请人题写。此次共有文化名人的题字,其中包括胡适两次撰书并题字;徐悲鸿补画《雪篷载米图》,并题写书名。此外还有章士钊、柳亚子等人的贡献。
长卷之美,在于其精美的图画与丰富的人文内容。其中包含三幅图画:秦敏树的《林屋山民送米图》、《雪篷载 米图》(由郑文焯创作)、以及徐悲鸿补画的一幅横披,这些都展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而这些作者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各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如俞樾在文学和书法上,是晚清四大词人之一,而朱自清则以新诗著称,其題詩表达了对“傻心眼”公道正义精神的赞扬。
最后,在苏州建立了一座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廉洁官员及其所代表的人格魅力,同时河南省濮阳市也设立了纪念馆,将其作为廉政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