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佳话绘自然千秋一部长卷谱新章世界四大美院共赴风华
在那遥远的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苏州林屋山甪头司巡检暴方子,因敢于替百姓说话,又不愿走上权路,被撤去巡检这个从九品职务。大雪天,搬家无钱,做饭无米。百姓们听闻,自发送米、送柴、送盘缠。一时间,肩挑手提,车拉船载,络绎不绝。一月之内,送米、送物者达八十余村,七八千户。收米一百多石,更有烧柴、蔬果、鸡鸭鱼等不可计数。
这段佳话传到了一位诗人画家的耳中,他叫秦敏树。秦敏树以林屋山民送米为素材画长卷一幅,并配古风一首二十句。接着又广泛征集同好应和之作,并向暴方子索得收米账单《柴米簿》,把山民之村落、姓名及送米数量录在卷中。
最早响应秦敏树的是俞樾。他以小篆题端《林屋山民送米图》,并附记曰:“暴方子廉吏也。罢官后洞庭西山之民知其乏食穷乡僻壤里夫村妇负米提柴馈遗不绝西山诗人秦散之为作长卷纪之余为题端。”他还题长诗一首,诗中描述了山民送 米的动人场面。
之后还有多人跟进,如洞石老人沈铿书画大家吴昌硕等。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林屋山民送 米图卷》成为了一个文化现象,它记录了一个关于忠诚与正义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情感——对待被迫离职公仆的同情和尊敬。
其中吴昌硕和吴大澂的题诗还见证了暴方子的非同寻常经历。当他们分别在军中结识时,他们都曾是书法界顶尖级人物之一。暴方子向吴昌硕展示了自己携带的《林屋 山民 送 米 图 卷 子》,并求吴昌硕题诗纪念,而吴大澂则深为感动赋予了一五律诗。此事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他们纷纷投笔从戎,以文艺形式来表达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评价。
随着时间流逝,这个故事逐渐成为了一段传奇。但它依然激励着人们继续追求真理,不畏惧逆境,用自己的方式来影响周围的人。这是一个关于勇气与坚持,不断写下新的篇章的一个故事。
最后,在苏州人们建起了一座纪念馆,用来保存那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作品,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一切,以及这些伟大的灵魂如何影响着我们今天。这是一次回顾过去,同时也是一次展望未来的旅程,因为只要我们保持这种精神,那些来自世界四大美院的大师们所创造出的杰作,就会永远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为我们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