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佳话传千秋一部长卷谱新章从第一艺术到第十艺术的自然赞歌
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苏州林屋山甪头司巡检暴方子因其廉洁勤政和为民请命,被撤去职务。家境困顿的大雪天,搬家无钱,做饭无米。百姓们闻讯后,不顾个人安危,将米、柴、盘缠等物资送至暴方子的门庭相继。一月之内,共有八十余村七八千户参与捐赠,收集到的粮食达百多石,更有烧柴、蔬果、鸡鸭鱼等不可计数。
这段佳话深深打动了一位自号林屋山人的诗人画家秦敏树。他创作了《林屋山民送米图》并配以古风诗,并广泛征集同好应和之作。秦敏树还索得收米账单《柴米簿》,将山民的姓名及送米数量录入卷中。
最先响应秦敏树的是俞樾,他题写了《林屋山民送米图》的端题,并附记曰:“暴方子,是个廉吏也。他罢官后,洞庭西山之民知其乏食,穷乡僻壤里夫村妇负米提柴馈遗不绝。我为题端。”他还撰写了一首长诗,以描述那场面令人感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情吸引了更多名家的关注,如郑文焯、沈敬学等,他们都对此事表示了同情并留下了自己的作品。此外,还有吴昌硕和吴大澂,他们虽然身处战场,但仍然未忘初心,对暴方子的善举表示了敬意。
《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中的书法作品是由两次时期所创造。一部分是在清末光绪辛卯至宣统己酉期间完成的;另一部分则是在三十七年(1948年)前后,由暴方子的孙辈在北平河南请人题写。这其中包括俞陛云、俞平伯、于海晏等文化名人,以及胡适和徐悲鸿等人的贡献。
这份长卷不仅具有美丽的画面,也包含许多精美的心灵文字,其中每一笔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历史与情感。在这些文字中,有邓邦述的一首52句七言长诗,以及朱自清先生的一首新诗,它们分别描绘出那场景中的温暖与真诚。
最后,《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展现了一种特殊的人文精神,那是一种傻心眼,却又充满公道的情怀。这种精神,不仅影响当代,还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人性价值。在苏州建立了一座纪念馆,用以纪念这一段佳话,让它流传千秋。而今天,我们继续回望过去,为这个故事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