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教育 >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关于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

2023-11-15 艺术教育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问: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

  答: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美育是一项立德树人、塑造灵魂的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人文素质”。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会科学界人士。 ,并对文化文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学校美育必须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思想意识、政治意识、行动意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一致,与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相向而行。

  基于上述背景,制定《意见》主要是为了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更高的高度出发,重新认识、深化、重新设计、推进学校美育工作,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功能,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劳动者的教育体系。 明确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进一步凸显美育的价值功能,进一步完善美育的制度设计,进一步拓展美育的实施路径,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的美育。

  二是聚焦突出问题,明确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推动新时代学校美育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但总体来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行业的薄弱环节。 学校美育在改革发展中表现出三个不相适应:学校美育尚未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 尚不符合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这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相适应。 因此,有必要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力争在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条件改善、评价机制等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革措施。

   2、问:如何准确把握《意见》对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总体要求。

  答:《意见》对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总体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强调重要性。 强调美是纯洁道德和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并从美育、情操教育、精神教育、丰富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四个维度进一步强调美育​​的价值功能。

  二是明确指导思想。 明确以培养有道德的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育人,把美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

  三是确立工作原则。 《意见》确立美育工作坚持三个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育高尚情操、塑造美丽心灵、提升文化素养。信心。 “坚持面向所有人”——完善面向所有人的学校美育机制,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有机会接受美育。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四是确定主要目标。 围绕2022年和2035年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目标要求。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育人成效显着增强。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美育基本形成全覆盖、多元化、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现代学校美育体系。

   3、问:《意见》提到了融合的理念,具体如何在学校美育课程中落实,有哪些相应的措施。

  答:加强美育的渗透和融合,学校美育课程建设是重点。 《意见》紧紧抓住课程的关键要素和环节,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思路:

  一是学科融合,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融合,推动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二是衔接各学科阶段,完善美育课程,强调学校的美育课程要以艺术课程为主,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按学段有针对性地规划美育课程。 相互呼应、有效配合,构建贯通大、中、小、幼儿的美育课程体系。

  三是目标融合,突出艺术学科的价值和特色,明确美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正确价值观、必要品格、关键能力等多维度教育目标的融合,有效实现美育目标的统一。对接立德树人总体要求。 明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四是整合教材,加强美育教材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国内外,彰显中国美育精神,聚焦课程目标,精选教材,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 ,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

   4、问:《意见》在深化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哪些新举措?

  答:《意见》围绕学校美育教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

  一是开设充足的美育课程。 强调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美育课程设置硬性要求,在落实“课程全部开放”底线要求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精品”目标,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二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 强调在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核心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艺术特殊人才。

  三是向全民普及美育实践活动。 面向所有人,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常态化艺术表演机制,大力推进合唱、重奏、群舞、教材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学习场所等惠及全体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是推进美育评价改革。 强调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应纳入学业要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考核全面实施学生高考,探索将艺术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五是推动高等学校艺术学科创新发展。 重点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鲜明、高水平的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专业体系,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能力。

   5、问:将中小学生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的学习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纳入学业要求。 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吗?

  答: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

  首先,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学生应该承担的学术责任,是不应该减轻的负担。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艺术类课程学习有明确的学术要求,是学生必须承担的学术责任。

  其次,将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纳入学业要求,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些地方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追求片面升学率,搞解题战术、机械解题、超标准超前教学,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恰恰需要加强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

  最后,政策强调落实学校责任,避免培训机构功利炒作。 该文件将艺术的学术要求严格限定为参加国家规定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 “考”的就是学校“教”的内容。 学生必须按照要求正常参加学校艺术课程和艺术实践活动即可完成学业要求,与校外培训内容无关。

   6、问:《意见》对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哪些新举措?

  答:总体来看,学校美育师资队伍不断增长。 比如,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教教师数量从2009年的49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74.8万人,十年间累计增加25.8万人。 其中,自2015年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来的四年间,美育教师数量增加14.9万人。 但从资源配置来看,美育师资仍存在较大短缺,专职美育师资分布不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重中之重。 对此,《意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几项措施:

  一是加强补充。 针对学校美育师资补充不足的问题,《意见》明确要求,装备不齐全的地区每年要留出一定比例用于招收美育师资。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购买服务,与相关专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合作,为中小学提供美育教学服务,缓解师资不足问题。

  二是提高质量。 针对薄弱学校美育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意见》要求各地加强农村学校美育师资培训,提出推动实施高校支教计划开展美育渗透行动计划。 全面提高美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学质量、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

  三是加大激励力度。 针对学校美育教师激励政策不足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美育教师的第二课堂指导和学校安排的艺术社团指导、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教学任务将纳入工作量。

  七、问:《意见》强调要协调整合社会资源。 对此提出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答:学校美育涉及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实践证明,推动学校美育改革发展,需要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美育人合力。 《意见》增加三个方面的协调整合:

  一是协调整合师资资源。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合作。 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担任兼职美育教师。 推动实施大学生艺术教育专业支教计划。

  二是协调整合教学资源。 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服务学校美育教学。 新的文化艺术项目优先建设在学校及其周边。 鼓励学校与公共文化艺术场所、艺术院校合作开设美育课程。 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三是协调整合场馆资源。 建议有条件的场所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观一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 充分发挥学校艺术场所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有序向社会开放艺术场所。

  八、问:下一步如何确保《意见》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答:《意见》提出,各地要研究落实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具体措施,制定实施学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场馆设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教育部将推动《意见》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美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本地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统筹规划。 各地要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调整优化教育经费结构,完善投入机制,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细化制度建设。 研究制定规范学校美育的法规,为促进学校美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健全教育监督评价体系,完善全民义务教育美育质量监测。 加强对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学校美育相关政策和规划的指导和支持。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政策解读,及时宣传报道各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具体举措和典型经验,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