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教育 >

年终回顾丨2022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新格局

2023-11-21 艺术教育

  编者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必须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2022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美好图景将包括平台升级,构建全民终身学习通道,以及突破教育转型重点难点的示范; 智能技术将赋能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和技能,也将有机制保障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有效落地,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 年终之际,本刊邀请专家撰文,回顾一年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大举措,展望其发展前景。

   2022年是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年。 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将此项工作列入教育部年度工作重点。 10月,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 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

  国家战略教育改革新机遇

  教育数字化是落实建设“数字中国”教育优先发展要求的战略选择。 数字化发展已有机融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宏伟构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到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 战略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开展终身数字教育”、“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推进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 ”和“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可持续性”。 “健康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

  教育数字化对于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支撑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对人才的需求空前。 各国都认识到教育数字化发展对于提升数字时代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例如,欧盟发布《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德国推出“数字教育倡议”、法国启动“教育数字国土”项目等。各国通过顶层设计,从教育环境、资源、模式、素养、安全等多方面实施一系列战略举措,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抢占发展制高点。 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总体部署和部署,肯定了教育数字化对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作用。人才强国。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当前的严峻形势。 加强人才支撑是国际竞争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教育数字化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工具。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数字时代,首先要打好数字基础,夯实基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必须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教育数字化转型聚焦于需求驱动的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的变革。 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领域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教育治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变革,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支持终身学习,形成更加公平、开放、可持续、有韧性的良好教育生态系统,成为我国教育实现从基本均衡向高度均衡、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抓手。

  教育转型新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以政策为引领,全面启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2012年以来,教育部制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政策文件,对于规范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引导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方向、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质量发展。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将其列入教育部年度工作重点。 各地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大部分省区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突出教育数字化内容。 例如,上海作为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验区,先后印发了《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年)》和《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重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与城市的关系。 数字化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稳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平台升级,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有效渠道。 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第一阶段战略行动。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社会赋能、教育创新五个核心功能。 经过六次升级更新,现已形成“三平台、一厅、一柱、一专区”的基本布局。 截至2022年12月,平台累计收录优质基础教育课程4.4万门、优质在线职业教育课程6628门、优质高等教育课程2.7万门。 游客总量已达8亿人次,基本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教育资源。 数字中心和服务平台。 同时,全国15个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已接入国家平台。 例如,浙江省之江汇教育广场从大规模优质内容共享转型为优质在线教学服务; 重庆市“重庆教育云”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了贯通上下游、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

  以示范带动,突破教育数字化转型重点难点。 教育部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关键问题启动“智慧教育示范区”“人工智能辅助教师队伍建设试验区”“基于教学改革与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验区”信息技术学院”和“高等学校虚拟教研室”。 ”等一系列试点示范,树立典型。比如,宁夏作为全国唯一的“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围绕教育资源供给模式、课堂教学范式、管理评价形式、终身学习方式构建“互联网+教育”环境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教育部始终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改革等方面,积累了一批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案例,例如形成了100多个“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设立了一批形成可规模复制推广应用的发展标杆,选定66个地区、44所学校开展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典型案例等

  赋能教师,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和技能。 教师是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创新教育理念、深刻变革教育模式的核心。 教育部在全国实施两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22年将发布《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进一步推动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 此外,教育部在26个地区、56所高校启动两批人工智能辅助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推动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融合,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支持教育强国战略和教育现代化发展。 例如,宁夏作为人工智能辅助教师队伍建设首批试点地区之一,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设计培训项目,开展分级分类培训,连续三年开展全区教师素质考核,总合格率为98.8%。

  标准为先,保障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有效实施。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覆盖信息网络和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过程中,教育部进一步强调“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发展规划。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急需标准规范》,汇聚多方力量,积极制定管理、平台、数据、安全、资源、素养等标准和规范,贯穿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各个领域。 2022年12月,围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发布9项通用管理规范和7项教育行业标准,加快构建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

  迎接挑战,推进教育新任务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抓手,提升在线教育支撑服务能力,推进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试点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从而推动数字中国建设,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

  升级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基地。 一是加快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提供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推动数字终端高速互联接入; 二是打造智慧教学环境,全面普及智慧教学的基础支撑环境。 、推进新资源、新校区建设; 三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基础设施,全面支撑“教、学、管、评、研”创新发展。

  优化平台优质资源供给和服务模式。 一是构建大教育资源体系,推进数字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跨平台、跨地域、跨层次资源开放共享; 二是探索平台资源多元化、个性化供给。 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宽资源应用和服务边界,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新流程、新模式、新服务。

  探索数字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首先,要重视教师的“教”,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如探索家校合作、校际协作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促进个性化培训和协作教育; 二是要注重教师的“教”; 就是关注学生的“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内容深度融合,注重在线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正常应用。

  加强数据在教育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一要进一步发挥大数据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数据采集、分析、挖掘等处理能力,打造“数据大脑”,实现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和管理; 二是要注重数据应用。 安全和伦理问题,建立学校数据、师生数据分类分级授权制度,以及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处理使用权等“‘三权’分离”产权运行机制,等,加强数据安全风险和应急处置。

  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 一是加快推进师生数字素养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定期开展师生数字素养评估,实现动态监测、精准评估; 二是创新数字素养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提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继续实施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专项工作,形成数字素养发展新机制。

  作者:吴迪、魏晓蓉、李雅婷 【吴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常务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魏晓蓉、李雅婷联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