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资讯 >

艺术展览带动城市旅游

2024-03-21 艺术资讯

艺术展览不仅可以发展艺术文化,还可以带动一个城市的旅游业。 虽然展览周期对于当地小镇来说只是一段时间,但很多展品在展览结束后会长期留在城市中,成为城市的公共艺术,甚至发展成为城市的标志。

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 它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其资质位居三大展之首,被誉为艺术大展。 世界狂欢盛会。 每逢双年展举办,都会人山人海。 无论艺术品销售量如何,艺术旅游都发展得非常好。 数据显示,2009年11月22日威尼斯双年展闭幕时,双年展主办方声称,今年有超过37.5万名观众参观了展览。 轻松超过2007年参观展会的31.9万人次,增长18%。 由于参观人数如此惊人,主办方也对参观者进行了驱散。 展会正常情况下每天平均可容纳参观者2223人,周末平均每天参观人数达到9761人。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连续”展览现场及中国馆地图

同为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的卡塞尔文献展也是如此。 作为前卫艺术的实验场,卡塞尔文献展不再只属于德国。 它已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重要坐标和西方文化界的基石。 关注的焦点也是西方社会时代的镜像。 卡塞尔文献展将城市之名与艺术展览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卡塞尔之名闻名于世,同时也带动了该市的旅游业。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品

▲ 卡塞尔文献展览现场

除了卡塞尔、威尼斯等大型展览之外,还有一些小镇也因为艺术带动了经济发展。 越后妻有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越后妻有是日本的一个小镇。 这里交通有限,长期保留着日本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 由于日本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迁移到城市,导致这个小镇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农耕时代的活力因壮年人的离开而丧失。 留守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陷入衰退,山野乡村的原始风光将被遗忘。 面对这些情况,日本当代艺术策展人北川古夫提出了用艺术改变现状的想法,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理念,并希望用艺术让越后妻有“展现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有关系。” 这在当时看来相当幼稚,但后来成为推动整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奇妙力量。“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共策划了6个“越后妻有艺术”从2000年第一届至今,每届越后察里大地艺术节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结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创作作品。超过350组艺术家和建筑师参加。策展人北川富兰生用艺术复活了这个小镇,让它从衰落走向繁荣,从一个没人爱的小镇到如今的热门旅游城市。

▲《最后的教室》ChristianBoltanski & Jean Kalman

▲《梯田》,伊利亚&艾米莉亚·卡巴科夫

与日本的越后妻不同,中国乌镇的旅游业发展良好,国际艺术展览的加入让小镇更加繁荣,也增添了乌镇的文化特色。 2016年在乌镇举办的首届乌镇国际当代艺术展上,嘉宾包括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达米恩·赫斯特、荒木经惟、弗洛伦汀·霍夫曼、隋建国等,展览的艺术家阵容堪称豪华。 作为首届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的总策展人,冯博一总结这次作品的成果“还不错”。 他也坦言,首届艺术展在实验性、学术性和话题性方面都有所欠缺。 不过,从旅游的角度来看,乌镇画展还是相当成功的。 此次展会的参观者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刚好赶上的游客,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专门来的。 部分艺术学院组织师生观看。 策展人冯博一表示,第二版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更加强调实验性、社会性、甚至事件性,更加强调学术层面。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看到中国艺术旅游的巨大潜力。

▲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装置作品《倒转全景室》

丨引入艺术展览带动商业消费丨

如今,艺术展览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从最初的免费展览到现在的20元、40元、80元,甚至200元的票价; 从最传统的唯一货架上的艺术形式到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互动装置和沉浸式艺术体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休闲的一部分。 其中,上海会展发展最快。

过去,艺术展览对于普通工人来说,难免有点遥不可及。 大多在博物馆、美术馆或美术馆举行,内部装饰典雅,参观者多为艺术家或与艺术相关的人士。 近年来,随着艺术展览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扩张,艺术、商业和公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上海K11举办“莫奈展”取得巨大成功后,在商业空间举办艺术展览的方式开始流行。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品

▲上海K11艺术中心

资料显示,K11举办的“莫奈展”展出了52幅印象派大师的作品,给K11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2014年3月至6月三个月期间莫奈展参观总人数突破40万人次。 展会期间,K11客流量较春节黄金周增长40%。 商场的营业额也增加了30%,带动商业租金上涨70%,而同期写字楼租金仅上涨30%。 2015年11月的销售数据仍在增长。 展会的收入不仅仅是门票,还包括近800种与特展相关的衍生产品。 展会衍生产品近800种。 几乎所有参观莫奈展览的顾客都会去艺术品商店购买纪念品和衍生品。 收入最高,占总收入的43%,超过门票收入,达到3960万元。

▲ 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人气莫奈展

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品_艺术展览

▲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3月起将展出40幅莫奈画作

K11举办的“莫奈特展”的成功,带动了环球港毕加索展、静安嘉里中心米罗版画展、南京悦汇生活广场等一系列商场艺术展览。东路完成了一位美国艺术家的装置作品。 迪·沃霍尔波普艺术展和iapm微缩雕塑艺术家塔尔斯特的展览移植了传统博物馆和画廊的一些展览布局和参观体验,但它们与伴随城市的购物中心艺术展览并不完全相同。 公共空间、商业空间的扩张和崛起,日益渗透到城市人们的生活中。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品

▲ 上海新天地举办的《早期蒙娜丽莎》展览现场

▲ 上海瑞虹天地月亮湾正式开幕的沉浸式音乐灯光秀《Entropia》

相对于城市中日益密集建设的私人、私人美术馆,以及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的公共美术馆、博物馆,大规模举办艺术展览的一大优势商业活动中心在于交通便利。 周边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让等待参观的人们和已经参观完毕的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娱乐选择。 整个艺术相关的活动都可以充满咖啡的香气,根本不需要专门去美术馆。 这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另一方面,商场也可以利用艺术展览来获得人气,带动客流和商场消费。 展览可以更加贴近大众生活,为市民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 艺术与购物中心的跨界对于各方来说是双赢的。 k11的成功案例将为现在和未来的更多商业中心带来模式创新。

丨藏在美术馆里的“商机”丨

除了商场,美术馆也在追求小商机。 尤其是近年来私人美术馆的兴起,高昂的运营成本已经无法通过门票来支付。 各美术馆都在寻找对策。 除了依靠外部资金支持外,关键是要有独立的收入。

在保证参观流量、提升博物馆自身品质的前提下,衍生品和餐饮服务成为近年来美术馆的一大重点。

如今,衍生品已成为博物馆的救星。 故宫博物院通过销售文创产品,每年实现销售额10亿元,利润近亿元。 这是很多上市公司无法比拟的数字。 至于故宫,只需要一些耳机、折扇、文化衫,就能轻松赚钱。 故宫的成功,给了后来者更多的信心和商机。

在餐饮服务方面,国外博物馆显得更有远见。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蓬皮杜中心、泰特博物馆、卢浮宫等著名艺术机构都拥有独立精致的餐厅空间。 最值得一提的是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谁能想到博物馆里藏着一家米其林一星餐厅。 这家餐厅叫Nerua。 他们不只是做菜,还努力将艺术的理念诠释到餐饮的语境中。 当然,餐厅不仅仅为观众提供服务。 MoMA官方表示,如果主办方或赞助商愿意,MoMA还可以直接为博物馆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活动提供餐饮服务(Art Food Catering),而这部分是额外收费的,这成为了一项附加值美术博物馆。

当然,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的消费者意识比中国高,这个计划实施时是否会适应当地的环境。 上周开始的英国巡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日前,商博上发布的一张《以吃货方式开启大英特展》的图文在微信朋友圈疯传。 有人评论:我想去展会是因为周边和甜点。 平常的文创产品就是贴纸、文具、冰箱贴等,这次商博其实瞄准了“吃喝欲望”。 真是太“接地气”了,又很“高端”。

快来体验一下吧,比如这两款饼干就用3D技术建模了Q版的伊希斯和巴斯蒂特,这两位古埃及人信仰的神。 伊希斯(Isis),意为“王座”,是一位忠诚、善良的女神和保护者。 它常以展开翅膀的风筝形式出现,象征着生命和健康; 而巴斯蒂特则是一个长着猫头的女性形象,据说是月神贝丝的化身,被崇拜为生育和康复之神。 感觉这一口,再配上一杯印着Bastet的拿铁艺术咖啡,就让嘴里充满了文化气息。

展览艺术设计_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品

尚博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旭文表示,我们早在半年前就为这次展览开发了文创产品,举办了不下十次大小会议。 这是上博美术馆开馆以来前所未有的。 是的,我们推出了50多种衍生品。 包括大英博物馆提供的衍生品,我们总共可以供应160多种,价格从20元到30元到1300元不等。 最便宜的是口罩和食品,最贵的是珠宝和胸针,都卖得很好,尤其是文创食品。

上海世博会的受欢迎,或者说文创产品的成功,给了我们信心。 可见国内民众对于艺术的热情。 这种热情将带动整个艺术市场的消费,以商业的名义实现更多的可能性。

结论:

艺术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培养了一些公民的消费习惯。 可见公众对艺术文化的热爱和渴望。 如何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商业模式? 更多有待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