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林艺术推手的28年
五月的北京艺术圈可谓繁碌而热闹,其中最受期待的盛事之一,便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28周年大展“金色”的开幕。
成立于1997年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从最初的曼谷空间,到2017年入驻香港H Queen’s大楼,再到2022年在北京顺义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总部大楼宣告亚洲地区第七家空间的诞生;从一处空间到成为全中国唯一拥有独栋大楼的画廊;从亚洲布局的完成到依旧势如破竹般地持续扩张......这家经历二十八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本土画廊,“野心”何在?
从最开始关注东南亚艺术生态到以“剩余价值——林明弘、吴山专、杨勇、郑国谷、杨诘苍”揭开北京空间的序幕;从“黄永砅 & 沈远——香港脚”开启香港空间到韩国首尔赵赵展览的落地,唐人卯足了劲儿般地往前冲,推陈出新,不断延伸自身承载的限度。
“剩余价值”展览现场,北京第一空间
2006年7月3日至8月5日
这家画廊能够达到如今的规模,实力一定不容小觑,但背后更离不开唐人创始人郑林对画廊版图的规划和未来航线的掌舵。为什么在曼谷成立一家画廊?郑林打趣地说,自己本就是学艺术专业的,恰好碰到亚洲金融危机,便萌生出成立一家画廊的想法,没想到越走越大也就走到了今天。专业的出身和商人的直觉,冥冥之中促成了唐人的诞生。
唐人的发展历程有太多转折点,但最重要的一次莫过于2006年增设北京第一、二空间。从泰国曼谷起步到辐射北京、中国香港、韩国首尔乃至筹备中的新加坡空间,即使再庞大的空间对于唐人来说,也运营得游刃有余。
升级后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
北京的两个空间以实验性项目和架上绘画为主,着重于中国艺术家的展览和项目;曼谷的空间一如既往面向东南亚地区,建立与东南亚地区优秀艺术家的代理和合作关系。东南亚的艺术生态本就是多元宗教、种族和文化交织融合的结果,近两年愈发成为国际市场焦点的势头,更加印证了唐人起步于东南亚市场的前瞻性战略。香港空间瞄准的是与全球范围内艺术家建立的代理和合作关系,对于郑林而言,这是国际化布局的重要一步。在2020年市场异常艰难的一年,除了持续性推出高质量的展览和项目外,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更是在香港成立了唐人艺术基金会,为艺术家、藏家和专家提供了更加全方位的服务与沟通平台。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空间
历经三十年,先后代理和合作了超过一百位艺术家,唐人给出的这份可谓群星璀璨的名单如今已经囊括了当代艺术市场的中坚力量和市场表现突出的新生代艺术家。唐人并不总是以市场成熟且知名的60、70后艺术家为合作对象,为“初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提供支持也是如今唐人的着眼点。
唐人不断超越传统画廊的刻板印象和固有定位,关注大型前卫实验艺术和装置、支持还处于实验阶段甚至underground状态“非架上”形式的创作并真正实现其商业价值,更是证明了早先被质疑过的“实验性当代艺术”和“大型空间”概念结合的可能性。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中环空间
28岁的唐人还很年轻,也依然在继续创造看似“不可能”的可能。展览开幕前,在百忙中抽空接受采访的郑林,以深蓝色T恤和白色裤子的利落搭配、平易近人的态度、不紧不慢的语速,娓娓道来这些年的历程。偶尔停顿思索一下,却并不影响他以极为清晰的思路阐释唐人的初衷乃至以往每一场展览的筹备过程。
未来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还会如何创造奇迹?如何书写年轻艺术家?我们翘首以待。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首尔空间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总部空间
郑林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创始人
Q&A
Q = 99 艺术
Q
这次的特展对作品的选择有什么考量?
郑林:这次展览主要呈现了唐人从1997年成立到今年28年来的文献资料和档案梳理,包括唐人成立以来不同的几个历史转折点和几个大的事件。特别是文献资料的梳理,涉及到策展人、支持项目、发展到今天的一些重要文献资料。
唐人代理的艺术家有一百多位,做过几百场展览,出的画册至少也有两三百本,完全呈现不太可能,所以我们从曾经合作的艺术家、曾经做的重要展览,包括我们自己的馆藏作品里面筛选了一部分出来。
近几年很多在唐人做过个展的代理艺术家并不一定有机会参加这个展览,因为我们想更多地从历史的转折点去呈现。比如2003年合作过的黄宇兴、张晓刚、毛焰。在第一空间里有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的《鸟笼》,唐人在2010年的时候做过他的个展,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
同时,我们也考虑到展览中装置、影像作品与绘画的平衡关系,包括唐人在每个发展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和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所以,这场展览不代表艺术家合作关系的呈现,而是从唐人的发展历史出发,作整体的呈现。
金色:28周年展
展览现场空镜图
Q
回溯画廊发展历程,在唐人发展初期阶段,经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郑林:1997年7月,曼谷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唐人在最严峻的形势下成立,是偶然也是必然的结果。我是学艺术出身,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考虑成立一家画廊,并一步步走到今天。
2000年,唐人邀请顾振清策划了第一个中国当代摄影展,开启了策展人策展制度。2003年,做了黄宇兴、尹朝阳的个展。2004年,举办了两场中国当代艺术的系列群展,一个是“当代中国——艺术展”,参展艺术家有王广义、方力钧、张晓刚、岳敏君、李路明、彭禹;另一个是“有氧群——中国当代艺术展”参展艺术家有陈文波、颜磊、刘建华、曾浩。
2006年,在曼谷呈现了艺术家杨勇、刘小东在东南亚的首次个展。同年,唐人正式进入北京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历史转折点,就是全面介入到中国和亚洲当代艺术系统,推动一系列实验性的当代艺术大型项目。
“从新具像到新绘画”展览现场,北京第一空间
2007年4月21日至5月16日
Q
当时为什么选择将空间设立在北京而不是其他城市?
郑林:其实都有考虑。严格地讲,在2003年,我们就有了未来打造高端的当代艺术、学术和商业运营平台的完整计划和方案,这一份30页的文案是我自己做的。有了这个方案以后,我们在国内包括香港考察过好几次,2005年年底在做完最后一次考察后,决定于2006年3月正式落地北京798。选择在2006年初介入北京也是考虑到当代艺术当时在亚洲、在中国出现的井喷式的可能性。
金色:28周年展
展览现场空镜图
Q
“大”似乎是外界印象里唐人的标配,“大”空间、“大”作品、“大”展览,算是烧钱行径,那么对于唐人而言,为什么不直接以传统画廊模式运营?当时会预想到有一个这样的回报吗?
郑林:2006、07年的时候业界抱有这种疑虑,说唐人做那么大规模、大型装置作品和影像作品的展览得花多少钱?怎么获得回报?认为如果没有回报可能很快就把钱烧完了。为此我们并不是没有做准备。当时北京落地,启动中国当代艺术推动计划的时候,我们准备了2000万资金。当时有些朋友、藏家都很惊讶,说“你做个艺术空间要花2000万?”因为当时,大家都认为做画廊最多花一、两百万人民币,小一点规模的三、五十万就够了。但根据唐人未来的发展和格局规划,我们认为一定需要有大资金的支持,所以当时跟合伙人商量后决定以2000万元资金作启动。
“一号工程、磕头机——沈少民作品展”现场
北京第一空间,2007年9月9日至10月3日
2006年北京空间开幕展“剩余价值”,林明弘的那件作品组装、撤装、运走动用了两个集装箱。第二个展览叫“积累——广东快车下一站”,在展览现场,作品用五个大集装箱作为展示方式,有40多位艺术家参展,两个展览都是杨天娜策划的,是基于侯瀚如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的单元“广东快车”的一个重新呈现。当时林一林和梁钜辉的作品都是巨大的大型装置。我们从最开始就定位要把唐人打造成为最高端、最的当代艺术平台,所以媒体宣传也都是集中式运作,每一个展览都出版专业、标准的画册,所以花销很大,但回报也很显著。
“积累——广东快车下一站”,北京第一空间
2006年9月9日至10月8日
2006年之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家作品价格没有现在这么高。在曼谷1997年到2000年间,一年的销售额可能就两、三百万,每个月平均有二、三十万的收入,作为一个刚刚启动的画廊来说已经不错了。2000年到2006年来北京之前,唐人一年的销售额大概在七、八百万到一千万之间。2004、05年好一点,大概在一千万左右。2006年进入北京以后,我们统计曼谷、北京两个空间半年时间就销售了八千多万。
唐人善于做大型实验性项目和展览,帮助艺术家实现大的装置作品并呈现出现。所以2006年我们不仅做了几个大型项目和展览,同时也赞助了当时的利物浦双年展。当时孙原&彭禹的《明天》的发表,包括翁奋的《三峡》,这些作品都完成了销售。唐人对大型装置的销售能力在业界是广为认同的,甚至在国际范围都有影响力。在画廊领域里做得越专业、越学术、越有实验性,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术馆、重要藏家愿意跟进。
郑国谷个展“加工厂”现场,北京第一空间
2008年1月19日至2月28日
Q
唐人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画廊,做了这么多大型实验项目、装置,走过这二十八年,你觉得如何能真正做好一个当代艺术平台?
郑林:唐人自成立以来,我们目标和定位一直是做中国和亚洲最专业的当代艺术的平台,我们对艺术家的研究也是以学术性、作品的创造性为标准。艺术家是不是成功的艺术家、是不是有影响力、在当代艺术领域里有没有一定的地位......这是我们选择一个好的老一代艺术家的标准。艺术家愿不愿意跟唐人合作?愿不愿意我们来帮他/她实现一个好的展览?这就看我们对艺术家的选择标准以及艺术家对唐人的认同。
沈远大型个展“天梯”现场,北京第一空间
2012年7月14日至9月5日
林明弘个展“空位”现场,北京第一空间
2013年9月14日至10月30日
与年轻一代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察和考虑。第一个标准就是作品有没有明确的个人语言表达?他/她的方案能不能打动我们?比如赵赵的第一个个展“塔克拉玛干计划”,我们花了很多钱帮助赵赵实现这个计划,提前一年进入新疆沙漠完成项目的实施。
赵赵个展“塔克拉玛干计划”现场,北京第一空间
2016年9月3日至10月22日
对于绘画艺术,我们要看艺术家的语言和表达。有一些年轻艺术家虽然毕业没多久,但已经有了自己的语言模式和审美趣味。与年轻艺术家合作,我们首先强调的是个人艺术语言的鲜明性和创造性,比方说王茜瑶、刘悠然、贡坎,他们的个人语言都很鲜明,辨识度很高。
金色:28周年展
展览现场空镜图
Q
唐人筛选年轻艺术家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您刚刚也提到了一些特质,在您看来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好的?
郑林:唐人合作的艺术家,不管是年轻还是老一代都遵循两个标准:一是要看艺术家的学术价值、影响力、学术地位。不管是装置、影像还是绘画,一定要在当代艺术的学术范畴里有清晰的立场和脉络。比如我们合作的影像艺术家刘雨佳。
刘雨佳个展“微光渐暗”现场,北京第一空间
2023年6月22日至8月4日
另一个标准是商业价值。最近这几年,商业价值标准又有了新的变化,但商业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双重标准是缺一不可的,需要同时推动。
Q
商业价值标准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林:体现在作品销售的可能性方面。当然有很多特别优秀的艺术家,如黄永砅,好的美术馆和藏家都排着队想买他的作品。我们没有这么多他的作品能销售,特别是黄永砅老师去世以后,不可能再有新作品出现了。他的作品价值和珍贵性是可想而知的。
黄永砅作品《专列》展出于中国当代留法艺术家群展“轨迹”现场
北京第一空间,2011年3月26日至4月30日
现在有一些美术馆、重要的大藏家和准备要建美术馆的藏家,还在寻求真正好的作品、好的艺术家。像我们做的孙原&彭禹,最近古根海姆两个群展都是他们的作品,他们代表着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年轻艺术家的标准。孙原+彭禹的作品一直是国际大藏家和重要美术馆的收藏目标,也代表了唐人代理的年轻艺术家在学术地位上的高度。
孙原&彭禹大型个展“自由”现场,北京第一空间
2009年5月23日至7月13日
Q
您如何看待自己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推广和藏家两个领域中,被公认为“成功人士”这么一个角色。如何做到这二十八年来初心不改,一步步走到现在?
郑林:首先感谢这么多重要的机构、美术馆和重要藏家对我们的支持,更要感谢这么多艺术家一直以来跟唐人的合作。
唐人自1997年成立以来就在不断寻求改变和发展,我一直觉得画廊的步伐是不能停下来的。哪天你要停下来了,就有其他画廊超越你,就会丧失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因为艺术行业特别是商业艺术机构是个话语权行业,做得越好越专业、为艺术家做的服务越到位,才会有更多好的艺术家跟你合作。否则大家都会离你而去,寻求其他的画廊合作。
我们还在寻求发展,希望在全球当代艺术领域里有唐人的一席之地、有更多自己的话语权、能够代理更多更优秀的艺术家、建立更多与机构和藏家的合作。
金色:28周年展
展览现场空镜图
Q
未来您还有哪些期冀?唐人下一步的升级和规划是什么?
郑林:2015年唐人开始启动向外的推动和扩展。所以那时候我们建立了香港唐人、重新打造曼谷新空间、建立唐人在北京的第二空间、拓展韩国首尔、建立北京唐人总部、建立香港唐人第二空间,从几个历史阶段发展可以看得出唐人是一步一脚印走过来的。
这么多年来,唐人支持和赞助了很多双年展、美术馆项目、非营利机构项目和艺术家,但从来没有外来资金赞助过唐人,唐人是靠每个展览、每个艺术家的合作,每一件作品的销售和每个藏家的支持走到今天的,所以唐人在未来是有一个大计划的。今年6、7月份新加坡空间开了以后,唐人在亚洲的板块就有了8个空间,整个亚洲布局就算完成了。
下一步当然是进入全球领域,进入美国、欧洲系统。我希望下一个目标在两年到三年之内能够实现,从8个空间拓展到全球12个空间左右。纽约、伦敦会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未来可能在巴黎、洛杉矶。
我们更大的目标是建立与全球最艺术家的合作关系,让唐人代理和合作艺术家有一个新的升级,组织一个更优质、更专业、更好的全球管理团队。这也会涉及到唐人整体的运营团队、与艺术家合作关系的升级。
开 幕 现 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