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机器昨天今天周向林个展探索艺术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课程体系
《红色机器·昨天今天》展览:探索艺术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课程体系
艺术家:周向林
策展人:杜曦云
主办单位:桥艺术空间
开幕时间:2023年03月04日 下午3:00
展览时间:2023年03月04日-2023年3月27日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D09-1
心理投射物理——周向林画中的机器
文/杜曦云
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前者为“可见世界”,后者为“可知世界”。可见世界里,外科大夫无论做多少例开颅手术,都看不到“思想”。但另一方面,万事万物都有其特征、属性、秩序等,尤其是形形色色的机械,从制造者的角度出发,更容易被他人发现和理解。
视觉艺术家的职业使然,周向林更偏重事物的“视觉”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想象其中之“理念”,用视觉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的作品乍看是科学气质的,细看是艺术气质的;乍看是在表达物理,细看是在表达心理;乍看是侧重于实用层面,细看是侧重于象征层面。冷静的思辨和炽热的情绪,在照相写实般的绘画手法中融合起来,为观者提供了深邃思考和情感共鸣。
从观看习惯来回想,我们往往首先被形式所吸引,然后才可能反复品味被形式化内容。在了解历史与现代文明的人眼中,或许会对周向林作品所牵动的史料与观念有所感触。但真正驱动他创造这些作品、感动观者驻足停留的是他的独特视觉能力,以及他作为中国人生而具有的一些生命体验。
细腻逼真的写生不仅保留了对象本身,还揭示了历经沧桑后的痕迹,让我们在当下与过去之间穿行。解放CA10、东风金龙、北京BJ212、上海SH760、红旗CA770……这些曾经拥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事物,如今在特殊时刻又重新焕发光彩。当它们的小型模型被放大到原车尺寸,用照相写实的手法再现时,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更激发人们对于过去生活情景以及知识储备的一种共鸣。
人的文化身份赋予了我们丰富意义,而这种意义并不总是显而易见。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与某些物体产生联结,可以通过隐喻或联想,将单一物体与个人的愿望或需求联系起来。而且,无论出自意志还是无意识,对某个物体赋予价值,也推广着它所代表整个文化共同体价值体系的一个片段。
身处不同环境下的个体,有时浑然不察,以为属于文化范畴内价值就是自然属性,但直到有机会比较对比时才恍然醒来。这样的认识过程,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并分享的情感旅程。
《红色机器》,《模型》,《基因工程》等系列作品聚焦于各种机械,这些机械最初似乎客观中立,但实际上它们承载着人类情感及美学趣味,并因此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存在。这也正如同科学技术总带有人性一样,其功能既包含实用性,也含有一定的审美趣味。此外,它们还承载着由创作者赋予的心理投影,使得原本无感情的事物变得充满情愫,这样的转换在科学角度是不合逻辑,却在美学领域则非常符合常态,是心理投射成长出的一个美学效应。这一点在《基因工程》、《红色机器·昨天今天》等作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今天,当我们站在2023年的舞台上,看似老旧却又新奇的事情围绕我们的生活,一切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新鲜事可以讲述。但就像安迪·沃霍尔提出的哲学那样:“你不知道那是新的。你不知道那‘什么东西’。它要等到差不多十年后才会成为新的,因为那时候它才显得新。”这正如古老传说里的话语,“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随着岁月流转,每个人都会走过千千万万次昨天,只不过现在站在不同的今日。而对于那些懂得思考的人来说,他们能够从周向林这一系列工作中学到更多关于如何去欣赏和理解那些经过时间考验仍旧闪耀光芒的事物。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直寻求一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因为它们能够让我们感到安全,即便是在不断变化的大潮汹涌澎湃之中也不失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