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装裱艺术融入教育探索物品的新境界
每当顾客踏入李振明的画廊,首先是他对装裱艺术的热情介绍,而非谈判价格。对于李振明而言,他所从事的装裱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手艺,更是一门承载着千年传统技艺的艺术。在他的看来,每位把字画带到他这里的人都怀有一份深厚的情感,“没有特别的意义,人家也不会那么郑重其事地让你去裱。”李振明认为,不论是名家的字画还是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只要是让他负责,那么无论是讲解还是展示,他都会用双手轻轻捏紧字画两边,在桌面上缓缓展开,然后根据字画特点为顾客详细说明自己如何进行装裱,以及最终效果会是什么样的。
在一个机器化、效率至上的时代,传统的手工装裱似乎显得过时,但对于李振明而言,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人情味和艺术价值。他曾有个顾客拿出十年前由他帮忙装好的旧字画,说是在家中清理时偶然发现,让她回忆起了很多往事,并感到十分温馨。这样的经历加深了他的理解:手工 装裱不仅能保存更久,还能给人以回味,而机器制作后则无法更改。
自1987年开始学艺至今,李振明已经在这行里耕耘了21年,从山东回到石家庄。他说:“我越干这个行,就越觉得这门技艺的学问深。”一般来说,一幅普通的小品书法或许看不出来差别,但若想真正将一幅名家的书法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那就需要一定的书法基础和了解。“只有理解了作品,才能在装裱后更好地把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给衬托出来。”
对于一些专业人士,他们可能只关注于技术,而不是真正理解并欣赏这些文化遗产。但对李振明来说,这些都是值得探索和学习的地方。他还记得2003年的那次与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梁岩先生合作——重新修复一幅旧图中的钟馗像。那个过程耗时四天,但最终结果令他们俩都满意,也成为了彼此间友谊的一个重要节点。
“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这一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对书画再生新的态度与挑战。在许多情况下,一些老旧甚至破损严重的地藏宝卷或其他珍贵文物,被人们视作历史见证,或许需要被重新包容,以确保它们能够继续流传下去。而对于那些想要维护文化遗产的人们来说,无疑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令人兴奋的事业。
通过不断实践和学习,对于那些拓片等珍贵文物进行重新整理和保护,是一种尊重历史、守护文化的一种方式。而且,这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要求精湛的手工技巧以及无尽耐心。此外,与众不同的感觉也源自于这种特殊的心态,即将每一次创造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将它提升到艺术层面去思考。这正是为什么尽管这个行业有其艰辛,但同时也充满乐趣,因为它允许参与者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范围内的事情——即使是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