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回归艺术市场现状下的当代艺术转向
自1960年代以来,理性的、观念性为主的艺术一直占据主导,冷漠、酷炫、丑陋甚至“恶心”成为当代艺术的研究热点,美和美学被抛到一边。然而,近20年来,当代艺术界出现了“美的回归 ”趋势,比如:卡普尔的大豆、大豆人造彩虹、大豆天镜……艺术似乎在回归情感,转向一种热情的、亲密的、感性的艺术实践。 美的复兴还是美的滥用 卡拉瓦乔,托马斯在对待这些趋势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从理论层面看,当代艺术中的一些批评家,如戴夫·希基(Dave Hickey)提出了关于“美”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美”不仅仅是审美上的一个标准,它更是一种触动心灵的情感表达。他认为,从文艺复兴大师拉菲尔(Raphael)、卡拉瓦乔(Caravaggio)到当代艺术家梅普勒索普(Mapplethorpe), 无论作品是否带有功利目的或说教成份,都是纯粹的情感探险。比如:卡拉瓦乔在《多疑的托马斯》中表现过一个特别感性的场面:托马斯把手插入到的伤口中。圣经中说,在所有使徒中,只有托马斯最多疑,他不相信真的复活。卡拉瓦乔画出了托马斯的多疑,也画出了宽容。这幅画能够让观众进入画面的世界,与其共享某种心灵救赎。而梅普勒索普则通过他的摄影作品展现了身为人的折叠和挤压,这样的行为既挑战着道德也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其次,从实践层面上讲,不少现代主义后期和超现实主义前卫作家的作品也体现出这种追求深刻情感表达与创新的精神,比如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和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等人,他们以极富创意力的方式运用色彩与形式,将个人情绪融入到抽象表现主义中的每一次挥洒,每一块颜料都蕴含着他们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东西。
最后,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当我们谈论“美”的时候,是不是太容易就陷入了对于形态之外意义所依赖的一种错误理解?丹尼尔·丹顿(Arthur Danto)在他的文章《另类越南纪念碑》(The Other Vietnam Memorial) 中提到了林璎(Maya Lin),她设计了一座以往未有的纪念碑,其形式独特而且充满节奏,让人们沉浸于悼念与反思之旅。而另一方面,有些工作,如克里斯·博顿(Chris Burden)的《另类越南纪念碑》虽然记录了三百万越南牺牲者的名字,但却缺乏任何视觉上的吸引力,这样的设计并不能触动人心。
总结来说,“美”的概念正在逐渐重获关注,而这并不意味着回到过去那种只追求形式漂亮但内容空洞的地平线,而是在保持创新精神和实验性同时,更注重深度情感表达,同时避免将“美”变成一种简单的心理需求或者商业化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人类经验,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去传递这些经验给其他人。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对生命本质理解以及我们如何作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生活下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