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窑瓷器种类特展数据解析十
:探究天青奁式炉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日期:2011-10-07]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冯汝嘉 [字体:大 中 小]
图14、北宋汝窑天青奁式炉,英国伦敦大学大卫德基金会藏。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高15.3公分,口径23.8公分。
此香炉形式源於汉朝时期的青铜尊器或是战国时代漆器奁具。器身呈圆筒状,深壁直口,平底带三小蹄足。全器满施青釉,色泽浅蓝带灰,满布细密开片,底部有五枚支钉痕,露出香灰色胎底。器外壁周身饰弦纹三层,上下各两条,中间为四道。此类弦纹装饰常见於汉代类似的三足青铜器。实际用途有曰白酒,也有视之为香炉。
河南宝丰县出土的汝窑残片中,就有类似的器形同时带炫纹装饰。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将绍兴二十一年(1151)时张俊进贡南宋高宗的礼单抄录其中,其中列於「汝窑瓷器」项下的作品即包含有洗、香炉、盒、奁等器形。
一般而言,此瓷器形制在北宋虽然亦可见於定窑器以及南宋官窑器,即便早在三国时期於南方越窑青瓷就有一带盖例子,但是传世仪物仍属少见。在北京故宫,有一件十分相似的汝窑品,但是体型较小。
大卫德爵士在1935年承辦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时的展品选件中,即包含此件汝窑香炉。(冯汝嘉)
通过对这件天青奁式炉进行详细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其精美绝伦的地面釉彩,还能感受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工艺精湛。这不仅是一个普通的陶瓷品,它更是一段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一块重要资料。这份文人墨客的手稿,不仅提供了关于这一款式普及程度和收藏情趣上的线索,更让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所影响到的艺术创作过程和产品类型变化,这对于研究古代陶瓷学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个时间点上出现这样的作品,其工艺水平已经相当先进,可以反映出当时陶艺师们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巧创新。而且,这些作品往往也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比如它可能代表着某种权力或者财富,从而成为了人们交流思想和展示身份的手段之一。
总结来说,无论是从美学角度还是从历史考察角度,这样的碧绿色釉著名天青奁式灯盏都是极其珍贵且独特的一份宝贵遗产,它不仅能够让我们回味过去,而且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审美享受,同时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不可多得的窗口。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更多关于北宋至今已知最具代表性的“天蓝”系列碧绿色釉著名雕塑,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及其影响力,为读者揭示一个充满智慧与神秘的大唐世界,让你走近那些千百年前的匠人,用他们那独有的方式来讲述这个国家千年的故事,以不同的声音去响应时代变迁,并留给我们的未来一份永恒的情感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