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溟策展人应避免成为直接上门收购藏品公司的自然保护区
,而应该是推动学术发展的“猎手”。自1969年哈罗德·塞曼辞去波尔尼美术馆馆长一职以来,独立策展人的概念逐渐兴起,对美术馆和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学术项目产生了影响,使得美术馆不再垄断展览项目,而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推动学术研究的平台。
然而,在中国,由于美术馆策展人自己为自己做展览,又由于非营利机构几乎空缺,策划人只能到画廊工作,这使得他们成为商业工作者,而不是学术工作者。现在,画廊策划人越来越多,他们需要自己筹集资金和寻找合作伙伴,这样的领域中,策划人必须具备更多主动性。
在美术馆中,如果该博物院有项目经费,它将成为一个理想的出路。但当美術館館長直接参与策劃時,這就違背了制度中的平衡原則,使得策劃人員受到限制。在藝術管理導論中,館長應該是讓獨立之間學術發展的一個戰略推動者,因此館長不能在自己的博物院內做策劃應該成為基本原則。
博物院可以設置研究員來對藏品進行研究,並組織展覽,但這些活動也可以由外部藝術史家來承擔。西方有一種專門從事此類工作的人才,即在博物院裡觀察並研究藏品的人員。這樣的機制允許自由职业者參與前沿展覽,而不是教授或其他具有職業束缚的人士。
因此,我們需要將藝術管理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以批判理论為基礎的學術展示,一個是在藝術管理領域內培養的是展示管理人才,而非展示本身。這樣我們就能夠區分出真正關注於學術發掘與文化傳承的人才,不僅僅是一些負責行政事務的人員。我們要的是展示管理師而不是單純的展示人員。
對於那些希望從事顯示工作但未能獲得相關訓練的大量學生來說,這是一種新的見解,因為目前學院教育系統並沒有提供這方面的心理準備。如果我們不將顯示與批評結合,那麼顯示人員就會變成藝家的打手。他們應該是一種制度配制,用於保障其權益,使他們像自由藝術家那樣獲得自由。我們需要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環境,其中每個人都有機會追求創新和突破,不受既有的體系束縛所影響。而現在看起來,大多數場景中的顯示人物似乎被過度保護,就像「熊貓」一樣,而不是積極探索、勇敢冒險的小獵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