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溟策展人应在当代艺术市场中如同自然中的野花不被束缚而自由绽放避免成为被保护的稀有物种
王南溟:从1969年哈罗德·塞曼辞去波尔尼美术馆馆长职位,成为“策展机器”开始,到1990年代独立策展人概念引入中国,确实改变了展览制度——美术馆和非营利机构的学术项目要求外发,使得美术馆的垄断受限,而变成推动学术的新平台。目前西方策展人的内在机构化趋势是使展览成为机构自身的垄断行业,而在中国,由于美术馆策展人自己做自家展览,加上非营利机构空缺,使得策划只能在画廊工作,与营利项目相结合,导致他们成为商业工作者而非学者。现在画廊策划人越来越多,这类领域需要自己寻找资金和合作伙伴;如果有项目经费支持,那么美术馆就是最佳出路。当美术馆内使用时,如果博物院长直接参与,则违背制衡原则,让职业性质被博物院长所控制。
作为战略推动者,艺术管理导论中指出,不应让博物院长在自己的地盘进行策划应该是基本原则。可以设研究员对藏品进行研究,并组织展示。如果需要从收藏品中构建主题话题,可以选择外部艺术史专家来策划,而不必依赖内部人员。在西方,有些历史学家专注于观察并分析收藏品,但这些活动也可由其他专业人员完成,不一定要由内部成员执行。
因此,我们应该将专业设置为两大方向,一类是以批评理论为基础,一类以艺术管理为核心。艺术管理不培养实际上的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个人,而是在流程中协调各个方面的人才与资源。在学院教育中,没有这样的课程,因此对于那些想一上来就当独立人士学习之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如果没有区分这两种类型的话,就会像现在这样。如果不与批评理论结合,对于未来发展而言,将只是一名跑腿工作者。而真正有效的是通过制度保障其自由职业状态,因为这种方式能让作品充满活力并促进创新思维。
但是现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被保护起来的“熊猫”,而不是具有主动性的“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