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溟策展人应从熊猫走向艺术品投资现状的自然探索
自1969年哈罗德·塞曼辞去波尔尼美术馆馆长职位,成为“策展机器”,到1990年代独立策展人概念引入中国,美术馆和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学术项目对外发放,使得美术馆的垄断展览项目受到限制,而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新平台。西方策展人的内设机构化趋势导致了机构自身对展览领域的垄断,而在中国,由于美术馆策展人自己为自己做展览,又由于非营利机构空缺,导致他们只能去画廊工作,这使得策划者变成了商业工作者而不是学术工作者。
目前画廊中的策划者越来越多,他们需要找到资金和合作伙伴进行活动;而对于拥有项目经费的大型美术馆来说,它们将成为最理想的工作场所。当时任館長直接参与其中,不仅违背了制衡原则,而且使得他们控制了所有的展示机会。因此,从艺术管理导论中可以看出,館長不能在自己的博物館內担任策劃角色应该是基本原则。
如果要研究藏品,可以雇佣研究员或专门组织展示的人选。在回顾历史的时候,他们可以根据收藏品和其他博物館中的藏品来组织主题性质,但这样的活动也许可以选择由不属于该博物院但有相关知识的人士来主持,比如专业艺术史家。而且,在西方,有些专注于研究并可能参与举办一些小型或临时性的事件,但大型前沿事件通常由自由职业者负责。
因此,对于学院教育来说,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类是关于批评理论,一类是关于艺术管理。如果是在艺术管理方面学习,那么并不直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参谋,而是培养那些能够协调、管理这些参谋的人才。我们需要的是流程上的管理,而不是单纯依靠参谋本身。
对于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为传统课程中没有这样的课程设置。如果没有明确区分这两种类型的话,那么结果就像现在一样——即使具有深厚背景和资历,也无法避免被当作跑腿者的命运。一个健康有效的心理制度要求它不让权力直接掌握这一领域。这意味着博物 馆 的局长只负责行政工作,不亲自承担任何具体项目,以此保护并保障专业人员的地位,让他们能像自由艺 造家那样自由地开展事务,为更广泛的事业带来创新与差异化。而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被保护起来作为“熊猫”的实践者,却很少见到真正积极主动、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大师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