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柠檬能量共艺联盟的自然时刻探索世界十大顶级艺术学院
当我们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将目光重新聚焦于“自然”,我们究竟以怎样的角度和姿态,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审视这个生态时代?这是一道颇为深刻的问题,而我在观看2023年2月25日于太原千渡长江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自然时刻-新媒体共艺联合展”时,不得不去思考。
“自然时刻-新媒体共艺联合展”是艺术共创联盟[nature moment自然时刻]的一次主题创作展。该展览由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共同呈现,包括史健、李丹、nimo、马唏、一乙、徐斯韡、Sting、高宇等人。现场展示了30余件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通过视觉、文本、数字科技、声音和触感等多种形式,对“自然”这一主题进行了定义。
《72》是这次展览的第一件作品,也是整个叙事语境的基调。这是一个由抗原试剂棉签制作成装置,象征着病激反应适应维度,同时也是过去三年的生活场景中全人类群体经验的一个象征性锚点。通过一个象征性的数字和具有特定文化属性及事件话题性的材质“试剂棉签”,以诗意的手法重新书写了抗疫经验,是这件作品最令人震撼之处。
进入第二空间,我被沉重有如机械律动的声音所吸引。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不自觉地沉静下来,与观者一样,在迈步踏上落叶的时候,被迫进入作品提供的情境。这段过程让我反思,我们是否能从这些枯萎落叶中找到生命力的残留?
《树说》是一件情境体验装置,它诉说了什么?是在郊外森林还是美术馆公共空间中的生态视觉?它表达的是周而复始的生命流转,或是在后科技时代所缔造的末世焦虑与情绪缺失?
与之对应的是史健油画《森林-系列4》,延伸了《树说》的创作意境,但更多像是一个情感归逝出口,承载着呼吸留白和闲适遐想。
再次走到四楼展厅,我被一幅声画创作吸引,那里结合了史健画作《夜曲》与声音艺术家徐斯韡收集的声音,以此延伸绘画意境。我思考,这种技术化后的音乐是否能够捕捉到真实世界的声音?
接着来到了最后两个空间,其中包含了一乙摄影录像工作物景观,以及李丹装置作品《神经元》,形成了一段关于动物生存和城市破败记忆的小故事。我开始思考人工造业如何影响人类生存生态,以及历史何其悠久又充满变迁。
最后看到了俄罗斯艺术家伊丽萨维塔·科诺瓦洛娃(Elizaveta Konovalova)的《旧城》,她用25,000块砖块残片回溯德国汉堡市在二战硝烟中的记忆。而现在,“红砖筑起”的战争背后,又隐藏着新的历史编织。而我,不禁思考,我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