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官方网站共艺联盟的自然时刻体验酸柠檬能量
当我们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将目光重新聚焦于“自然”,我们究竟以怎样的角度和姿态,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审视这个生态危机的时代?这是一道深刻的问题,而我在观看2023年2月25日于太原千渡长江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自然时刻-新媒体共艺联合展”时,不得不去思考。
“自然时刻-新媒体共艺联合展”是艺术共创联盟[nature moment自然时刻]的一次主题创作展。该展览由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史健、城市插画师李丹、空间叙事者nimo、创意策划师马唏、摄影师一乙、声音艺术家徐斯韡、装置设计师Sting和数字艺术设计师高宇共同呈现。现场展示了30余件作品,它们通过视觉表现形式,如诗般地探讨了关于“自然”的定义。
位于美术馆二层挑空圆形空间的装置作品《72》引人入胜。这件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轻盈唯美,但细看却是由抗原试剂棉签制作而成,每72支棉签构成一朵“花”,隐喻着病激反应适应维度,也是过去三年的生活场景中全人类群体经验的一个象征性锚点。通过一个象征意味的数字和具有特定文化属性及事件话题性的材质,“试剂棉签”,以诗性的艺术手法,重新书写了抗疫经验文本,是这件作品最令人惊艳之处。
自灯塔空间相连的窄道穿过,进入展览第二空间,我们被沉重有如机械律动的声音包围,与枯黄落叶交织形成了一种感官体验。在环型观景台上,我们似乎置身丛林深处祭奠云坛,被迫放下旁余想象,将注意力集中到当下的深思或情绪内观。
《树说》与史健油画《森林-系列4》的对比,在某种程度上延伸了《树说》的创作意境,但作为情境体验装置,《森林-系列4》更像是一个情感归逝出口,承载着呼吸留白和闲适遐想。
四楼展厅中的声画创作《听ting停》,将绘画与声音结合,为听觉提供触感延伸绘画意境。它关联于策划线索转承启,同时在温馨的情绪感知中,将观者带入科技与自然视角——四楼展厅第一部分阐述里,对科技化与后工业对自然景观凝视进行探讨。
最后,我走访了各个区域,从历史回顾到主旨探讨,再到现代审美,每个步骤都让我反思我们的关系与环境,以及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我看到的是一个矛盾但也预示着未来趋势:科技可以促进清晰冷澈认知,也可能成为认知障碍。而最终,我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再次思考:“何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