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当代美术馆携中国美术家协会征稿通知展开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艺术盛宴
昆明当代美术馆携中国美术家协会征稿通知,展开“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一场自然、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探索之旅。该展览将带领我们穿梭于多元化、超凡脱俗的蘑菇世界,揭示它们在生态链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影响人类精神与意识,从而启迪我们重新认识生命并理解物种共生的智慧。来自全球34位真菌学家、博物画画家、艺术家和摄影师,将共同展示这场以菌菇为核心的跨学科综合展览,构建一个由物种认知与生命意识交织成的多元网络。
云南省作为中国野生菌最丰富的地方,为我们的旅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里是中国西南高等真菌学开拓者臧穆及其后继者杨祝良及其团队发掘了大量新种类,并留下了生动田野笔记和先进研究成果。此外,这里也是博物画家的创作地,他们绘制出精妙生动的菌类图像。
蘑菇不仅是真菌子实体,它们地下生活着的一根根微小丝线,如同森林里的互联网,与众多生命体相连,形成独特的生物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一群年轻艺术家通过生态艺术作品表达对自然与生命循环深刻理解,他们探讨人与自然之间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观念艺术家约翰·凯奇受蘑菇灵感启发,他提出了“偶发”概念,并推翻了控制和秩序。他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如闫冰、杨沛鏗等人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这种连接。重塑原初生命意识,在张晓刚等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内观与奇想以及个人世界同一后的觉醒。
展览还包括来自不同国家摄影师拍摄的大量珍贵照片,如斯蒂芬·艾克斯福特拍摄于哀牢山生物库中的神秘形象;法国安妮·夏洛特·菲内尔呈现废弃农场荒凉景象;英国尤利娅·奥西尔松以轻松笔触描绘时光共度。而瑞士二人组莫妮卡・斯图德 / 克里斯多夫・范登伯格则用加密技术表达网络共生关系。
策展人叶滢认为,在全球疫情和环境危机背景下,我们需要反思以人类为中心的心态,而真菌作为大自然纽带,也挑战我们对非人类智能理解,从协作角度思考万物间联结及相互影响,联合不同学科深入地球上的各种物种及其环境,将进一步拓宽艺术边界去想象由真菌引发文化变革。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会议(COP 15)缔结《昆明宣言》,旨在构建有效“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保2030年之前实现生物恢复。本次展览由昆明当代美术馆主办,《艺术新闻/中文版》协办,是促进生物多样性与艺术多样性的重要举措,只有在丰富环境中,适应共存才能成为可能。这次活动得到了瑞士文化基金会(Prohelvetia)、法国文化中心(Institut français)及M Art Foundation等机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