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装裱艺术化的追求融入艺术教育之中探索其在物品装饰中的应用
李振明每当有客人步入他的画廊,欣赏他精心装裱的字画,他总会先讲述装裱艺术的历史和工艺,而不是谈论价格。他认为自己不仅仅是为了生计从事装裱,更是一门传承千年的艺术。"一张好的字画,不仅在于字画本身的艺术水平,还在于装裱的工艺如何,它对字画有着重要影响。" 李振明说,每个把字画带到他这里的人都对那幅作品怀有一份深刻的情感,因为没有特别的意义,他们也不会如此郑重其事地让他去处理。
无论是名家之作还是业余人的涂鸦,只要是让李振明负责,他都会双手捏住两边,轻缓展开,然后根据字画特点,为顾客讲解如何操作,以达到什么效果。现在机器可以在40分钟内完成一个任务,将装饰变成产品加工模式。而传统的手工需要7天时间,但尽管耗时长,李振明相信手工能为一幅作品增添一种独特感觉——那种由不同作品所做出的 装饰,让一幅作品显得更加有人情味。
12月中旬,有位顾客找到了他,说是在家里收拾东西时意外发现了10年前由李振明给她装裱的一幅图案,那次回忆使她感到温馨。她还带来了几张旧作希望能重新整理留作纪念。这就是手工绘制的一个优点:保存更久,给人以回味,而机器后无法更改。
自1987年开始学艺至今,李振明已经从事21年的职业生涯,从山东回到石家庄。他认为随着经验增加,对这门技艺越来越理解:“一般看不出来,但你想真正好好把名家的书法给裱好了,你必须有点书法基础。”每件优秀书法作品,在被安装之前,都需要了解它的色彩、光影以及特性,并与作者交流,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只有理解才能最好地展示出这份艺术价值。
对于不同的技术差异也有所体现:“没有规定谁一定懂书法,一定要交流,你只要能把书法‘软如棉,平如镜’就行了。”而且因为享受跟作者交流的心态,这样的态度才能够将这个行业发挥到极致。在任何时候,要进行一次非常耗时和劳力的工作,如修补严重损坏的地砖或纸张,“你就要站上十几个小时,一点一点修复。”
通过细心研究和对古典美术品鉴别能力提升,使得他结识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其中包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梁岩。当初2003年梁岩弟弟拿了一幅钟馗画像来找他的时候,他用4天时间将其重新整理,“看着这幅画像从旧变新,我感到非常兴奋。”
接触更多名家的经历之后,加强了他的鉴别能力,当今年4月份又有一位客户带了一副西安淘来的图案想要进行装饰,但是由于那是一副打印出来的图案,所以劝阻了客户。“我告诉他这样的图像挂在家里,让懂行的人看见了会笑话。” 客户没想到一个简单的人竟然知道这么多,最终两人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古迹重封,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这是关于恢复或完善古代文化遗产的一句谚语,就像治愈病痛一样,如果做得好,可以使失落的事物再次焕发活力;如果做不好,则可能加速它们消亡。对于这些破损严重的地砖或纸张的问题,每一次修复都要求技巧高超,无论是在补缺失的地方还是保持原有的状态,都需尽量隐藏痕迹,这些经历让他成为了一位专注于恢复老版文物并且保养它们以维持最佳状态的人。
记忆犹新的事件之一发生在2005年,当时为省社科院夏教授拓片所做的事业。那是一个岳飞写下的诸葛亮出师表拓片,是从一块石碑上拓下来的,由于碑文已损坏,这46张拓片中的多数已经出现严重损害,最糟糕的是有些甚至碎成了20几块。为了完全恢复这些破烂残缺的地面板材质和文字内容,他花费8个月时间全力以赴,在夜晚8点店铺关门后开始工作直至通宵结束。一旦完成整个过程,即便十分疲惫,也因看到那些逐渐变得完整可见、连续不断地拼接起来形成卷轴形状后的喜悦感,以及看到夏教授激动反应后的满足感,就像是所有辛苦付出的努力都值得铭记一样。
正是这种坚持,使得今天李振明算得上是一个专业领域里的能人。在过去十几年的生活中,有很多曾经参与过的手工制作者因为收入不足选择另谋生路。但1996年回到石家庄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愿意投入资源来保护和维护这样珍贵的事务。在此之后三年的艰难岁月里,没有钱交房租的情况下支持自己的衣食水油生的困境终于过去,而1999年以后情况逐渐改善,“现在常常有六七十岁老人们来寻找我的帮助,或是我帮他们进行一些小型性的翻新或者固定”,这样的变化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品位追求也相应提高。“现在谁买房子第一件事就是挂上一些壁挂式数字读卡器上的图片作为家庭气氛添加,这样让我忙起来。”
虽然经历过贫穷,但Lee Zhenming始终未将这个技能视为财富创造工具,而更多的是品味其中乐趣,因此获得社会认可。在这一行当待命21年的岁月里,无论遇到何种挑战或者成功,每一步都是向着传承与发展靠近的大步迈进。而对于未来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继续推广这种千百年历史悠久但即将消逝的手艺,将其世代相传下去,让这一切珍贵知识得到更广泛地流布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