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装裱艺术化的追求与艺术教育专业探索物品场景融合
李振明每当有客人步入他的画廊,欣赏他精心装裱的字画,他总会先讲述装裱艺术的历史和工艺,而不是谈论价格。他认为自己不仅仅是为了生计从事装裱,更是一门传承千年的艺术。"一张好的字画,不仅在于字画本身的艺术水平,还在于装裱的工艺如何,它对字画有着重要影响。" 李振明说,每个把字画带到他这里的人都对那幅作品怀有一份深刻的情感,因为没有意义的人不会郑重地让你去 装。
无论是名家的作品还是业余人的涂鸦,只要是让他处理过,他都会双手捏着两边,在桌面上轻缓展开,然后根据字画特点,为顾客讲解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效果。他强调,虽然机器可以迅速完成,但手工装裱能让一幅作品拥有独特的感觉,那种情感与人为之美。
李振明还记得12月中旬,有位顾客找他,她拿出10年前由他给她装好的旧作,说是在家收拾时意外发现,让她回忆起了很多往事,感到非常温馨。她还带来几张以前的作品希望都能重新包裝留作纪念。李振明提醒,这正是手工包裝的一个好处,可以保存更久,给人以回味。而机器包裝后就无法更换。
自1987年开始学艺至今,李振明已经在这行里干了21年,从山东回到石家庄。他说随着时间增长,对这门技艺越发珍视,“一般看不出来,但真想把名家的东西好好包,一定要有点书法底子。”每次接触到名家的作品,他首先要了解其着色、阴影以及特点,并与作者交流,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衬托出艺术价值。
其实差别就在这里,没有规定必须懂得书法或与作者交流,只要能使字画“软如棉花、平如镜子”就可以了。所以他买了许多关于书法的书籍专门学习,就是觉得这个东西玩儿很开心,与作者交流过程中的乐趣不可言喻。“每次跟朋友们一起坐下来,看那刚刚完好的字画互相品评,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这种态度才能把手工包裝发挥到极致,要是不慎破损严重的话,就需要十几个小时一点一点修补和调整。在细心研究中结识了一些大师,如国家一级美术师梁岩,他们通过老友推荐认识。“我跟梁先生最早接触的是为他重新包装一幅旧作。”2003年,那时那幅钟馗画像已不能挂起来,由于多折痕污渍而需整体修复。这4天时间内完成后,使得图像焕然一新,让李振明兴奋不已。
随后的交往增加,他也学会鉴别一些名迹,并劝告一个西安淘来的客人不要再继续:“这样的打印版挂在家里,让懂行的人看见笑话。”该顾问没想到一个简单的手工师傅竟懂这么多,他们之间也多了起来。此刻古迹重现时,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这句话描述的是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一种重新诠释——如果做得好能够使其复活;若做不好,则加速消亡。
这是“达人”的表现,即在旧作重新恢复中既要补充又应尽量贴合原貌,使观者难以察觉缺陷。在21年的经历中修补过许多断裂,以至于现在只需摸一下纸质即可判断厚薄,用半小时便可完毕。但仍令记忆犹新的是2005年为省社科院夏教授拓片所做:岳飞写诸葛亮出师表拓片,这是一块唯一真迹,由朱砂拓制红底白笔。当初47张,其中近半损坏,最严重的一部分碎成20几张。8个月内集中努力,将这些破损严重但宝贵物品逐渐整理并完整展示出来,即长36米卷轴展开。那份喜悦超乎寻常,被夏教授称赞保留下中国文化遗产,比什么都珍贵。
由于坚持不懈,现在可以算是一个专业级别的人物,与个人坚持也有很大的关系。在过去,当人们想要给自己的房子增添文化气息,都愿意花钱购买高质量文字绣品。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对文艺品味追求上升,也导致更多来自六七十岁老人的访客来店询问或委托制作各类文字绣品。这对于业务发展十分有利,而对于那些依赖此行业谋生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