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定若非一锤定音岂不如艺术教育专业已是冰冷荒凉
在吴冠中先生对自己作品的鉴定遭遇拍卖公司质疑后,收藏界再次掀起关于艺术品鉴定的热议。那么,谁能一锤定音地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真伪?面对这一问题,专家学者们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几位知名画家、收藏家和法律专家齐聚一堂,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定乾董事长认为,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不能由他本人来确立其真伪,那么这就是对艺术本身价值的一个侵犯。他强调:“一个活着的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作品没有绝对权利,这是非常荒谬的事情。”
史国良也曾经亲身体验过假冒伪劣画作带来的困扰,并与拍卖公司发生过纠纷。他指出:“如果连活着的时候都无法发言,那说明整个系统不信任我们。”他提出了三个理由来支持他的观点:第一,是因为人们怀疑艺术家的品德;第二,是因为当初的评价可能不足够高,而现在却想要通过升值来获得更多收益;第三,是由于有人怀疑画家与拍卖行之间存在猫腻。
马未都则认为,“吴冠中先生在那幅画上写下的文字是一种无知”,并建议应该尊重专业评估机构对于绘画价值的判断。然而,他同时也承认,当一个人失去了所有权利时,对于他们创作的事物进行鉴定便成为社会层面的问题。
嘉德拍卖公司副总裁寇勤则提出,从科学角度看待鉴定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但最重要的是确保有一套可靠的鉴定体系。此外,他还提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购买者应享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障,如果发现赝品,可以要求双倍赔偿。
邱宝昌律师团长则提出“谁是鉴定人”的问题是一个无解之谜。他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拍卖法》规定了相关条款,即使涉及到欺诈,也应当依照法律责任。但他同时也认识到,由于人类智慧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即便是明显的情况也有可能被误判。因此,他建议采取一年内无因退换政策,以缓解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