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聪鹏巧手雕木偶匠心做好戏从第一艺术到第九艺术他的每一项作品都在提问着我们艺术何为
【文艺人物志】林聪鹏:木偶之手,戏剧的灵魂
在泉州木偶剧团的一间工作室里,机器打磨着木头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工作台旁,一位身影静静地坐着,他正专心致志地雕刻着一块普通的木头。经过了开坯、定形、粗刻、细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粉彩等一系列工序,这块木头被他巧妙地变成了栩栩如生的木偶人物。
这位艺术家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林聪鹏。他数十年来已经创作出近千个独特的木偶艺术形象。他的作品《火焰山》、《赵氏孤儿》、《钦差大臣》等获得了全国舞台艺术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和文华大奖,还有《四将开台》曾登上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
林聪鹏从小就对木偶戏充满热爱,也喜欢雕刻玩具。1976年,他加入了泉州木偶剧团开始学艺。在那个年代,小他几岁的伙伴们都能用力气直接把刀子插进 木头,但由于年龄小,林聪鹏只能用肩膀顶住刀子,用尽全身力气才能够完成雕刻。此后,他报考了福建艺术学校泉州木偶班,并学习了一年的表演课程。
“每一个角色,都需要我们去理解其性格和情感。” 林聪鹏说,“我会根据剧本内容去想象,然后结合影视或动画中的形象,再通过泥塑样稿征求意见,最终确定角色形象。”
作为一名传承者与创新者,林聪鹏不仅要精通老技艺,还要不断尝试新方法,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他曾为国家大剧院制作马可·波罗,这是他第一次使用传统技艺表现欧洲人物。他还为“楼兰姑娘”设计了特殊化妆,让她眼睫毛轻轻跳动,就像洋娃娃一样深受观众喜爱。
尽管面对时代变化,林聪鹏始终坚守行业传统。“有些规矩是永远不能破坏的”,他说,“比如,我们只用樟树做提线,因为它质轻耐湿防蛀。”
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林聪鹏几乎将全部心血投入到泉州提线技艺中。不论是在创作还是在演出上,每一次动作都透露出匠人的智慧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见证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也培养出了更多继承者的力量,使得这一古老艺术得以延续至今。
(作者:韩雨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