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聪鹏巧手雕木偶匠心做好戏美术杂志期刊中有何佳作

  • 艺术热点
  • 2025年02月02日
  • 【文艺人物志】林聪鹏:如何将木头变成栩栩如生的木偶角色?美术杂志期刊探索匠心与技艺的传承 在泉州,一个声音回荡着——“嗞—嗞—”,机器打磨木头的声音,从一间工作间中传出。工作台旁坐着林聪鹏,他专注地在台灯下处理木头。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创作,他已经为泉州提线木偶戏创作了近千个艺术形象。 从开坯到磨光,再到补隙、刷泥、粉彩,每一步都要求精确无误。林聪鹏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林聪鹏巧手雕木偶匠心做好戏美术杂志期刊中有何佳作

【文艺人物志】林聪鹏:如何将木头变成栩栩如生的木偶角色?美术杂志期刊探索匠心与技艺的传承

在泉州,一个声音回荡着——“嗞—嗞—”,机器打磨木头的声音,从一间工作间中传出。工作台旁坐着林聪鹏,他专注地在台灯下处理木头。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创作,他已经为泉州提线木偶戏创作了近千个艺术形象。

从开坯到磨光,再到补隙、刷泥、粉彩,每一步都要求精确无误。林聪鹏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泉州市木偶剧团的雕刻与造型设计师。他参与创作的《火焰山》、《赵氏孤儿》、《钦差大臣》等作品获得了多项奖项,甚至登上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

林聪鹏的小手巧妙地操纵刀具,将普通的木材转化为生动的人物形象。这门工艺有着千年的历史,在清代就已被晋江人蔡鸿儒赞誉:“刻木为人,外披以文绣,以丝牵引,宛然如生。”

自幼便对 木偶戏情有独钟和雕刻充满兴趣的他,在1976年开始学艺,并于1978年进入福建艺术学校学习表演,同时也深入了解了雕刻技艺。他认为,“虽然我用肩膀顶着刻刀,但必须理解剧中的每一个人物,这样才能把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

完成泥稿后,林聪鹏会征求编剧和导演意见,然后进入精细简练的雕塑程序。完成后的还需要给予适当化妆,使其看起来更自然,更活泼。

最近,他正在制作提线木偶戏《目连救母》的100余个不同角色,为此他经常待在工作间一天也不休息。这份辛勤付出的结果,是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不同的角色的各异性格。

创新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坚守行业传统基础上不断探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首次用欧洲人的形象来表现马可·波罗,用混合颗粒材料制成胡子,让它看起来更加粗犷阳刚。而对于“楼兰姑娘”,他特意贴上假睫毛,并装设机关,让她的眼睛眨巴时像洋娃娃一样吸引观众喜爱。

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林聪鹏几乎倾尽所有心血于这门技艺。在他的小小手里,小小工具之间,无声而又默契地流淌着汗水与智慧,最终将这些普通的手段转换成了不可思议的人物形象,有媒体称他为“活化石”。

除了个人成就之外,林聪鹏还致力于培养更多新力量。他通过带徒弟、开班授课以及推广研学活动,将这古老艺术推向未来,为其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