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画廊中的当代艺术如何吸引人物
2017年9月,一本关于全球当代艺术的书籍《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由一好阅读出版,仅三天便登上亚马逊艺术评论类畅销榜第一名,并在五天内进入亚马逊全网书籍畅销榜TOP500,创造了文化艺术书籍销售的一个“奇迹”。
此后,在9月2日的一好阅读(Boundless Books)北京新书发布会之后,这部作品于9月24日来到了魔都上海。出版人杨好邀请了艺术家徐震、评论家秦思源和年轻的评论家姜俊,在昊美术馆举办了一场上海发布会暨论坛,引发了一股文化艺术的浪潮。
这四位人物——杨好、徐震、秦思源和姜俊,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角色,但在魔都论坛现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思想交流。在这里,我们将重现那场大脑与大脑之间的“对决”,以及他们如何在当代艺术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以下是《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上海发布会现场论坛实录:
西方当代艺术进入了瓶颈期
姜俊:作为一个致力于探索现代视觉语言的人,我认为西方当代艺术正处于一个瓶颈期。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是技术性的,也是概念性的。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挑战传统规则和观念,我们才能真正推动前进。
当代感与中国情境
秦思源:对于我来说,当代感并不是简单地追求时尚或流行,而是一种深刻的情境感知。我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得它成为实现不同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把我的文章写成中文,而非其他语言,因为这是我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
中国式现代性
徐震:从我的角度看,中国已经完成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100年演变,只是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这种速度之快,让我们的视野超越了传统,并且让我们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国际舞台上的讨论。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局限于某个固定的框架,而是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反映周围世界。
重新定义“大工厂”
杨好: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不应该把“大工厂”这一概念限制在特定的地区或国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座工厂,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亚洲或者其他地方。你所见到的每一次作品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无数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而又互相连接的环节之一。
“漫游”与“训练”
杨好继续说:“‘漫游’这个词汇,它既是一个行动,也是一个状态;同样,“训练”也包含了多层含义。不只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思考。” 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态,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界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生存下去的手段。
文化交融与市场分割
姜俊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当前市场虽然被严格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但仍然存在如此多样的褶皱?这些褶皱来自旁观者、操纵者以及参与者的改变。” 他提出,这些变化体现出整个体系内部力量平衡发生变化,是未来值得关注的话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