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聪鹏巧手雕木偶匠心做好戏为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吗
【文艺人物志】林聪鹏:木偶之手,戏剧的灵魂
在泉州木偶剧团的一间工作室里,机器打磨着木头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工作台旁坐着一位身材瘦削的男子,他专心致志地处理着手中的木料。经过长时间的开坯、定形、雕刻、装饰和完善,一块普通的木头被他精心雕琢成栩栩如生的木偶人物。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木偶剧团的林聪鹏。
数十年来,他创作了近千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并参与创作了多部获得全国舞台艺术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和文华大奖等多项荣誉作品,如《火焰山》、《赵氏孤儿》和《钦差大臣》,并且还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贡献了一份力量。
从清代晋江人的蔡鸿儒笔下记载,“刻木为人,以丝牵引,宛然如生”,泉州地区就以其精湛的手工艺而闻名。在这里,最早的雕刻技艺源于制作神像,因此许多传统面孔均由佛像演变而来。20世纪中叶,大师江加走发展了这一传统技艺,使得原本静止不动的人物变得活泼生动。
林聪鹏自小便对这门艺术充满热情,他曾在少年时期加入到排练《三打白骨精》的过程中。那时他的力气不足,只能用肩膀顶刀,这样做让他经常受伤。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在1978年,他报考了福建艺术学校泉州木偶班,并学习了一年的表演课程。这对于他的后续雕刻工作至关重要,因为它帮助他更深入地理解每一个角色。
“我们必须把死板的 木头塑造成活生生的角色。”林聪鹏说。这要求雕刻者需要具备绘画、刀工和雕塑能力,同时也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积淀才能准确理解角色的性格,从而使他们更加真实可信。
每一次创建新形象都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我会根据剧本内容去想象,然后结合影视或动画片中的形象,再通过泥稿(原型)征求意见,最终进入实际雕琢阶段。” 林聪鹏解释道。
完成基本轮廓后,还需要给予适当调整,让它们符合舞台表现需求,比如安装转动眼珠子或嘴巴,还要进行细致化妆,让眼睛眉毛看起来更加自然。此外,每个角色的五官都有细微差别,这些差别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行当也有各自固定的程式,比如小生的英武与旦角柔美相对应,而北与杂则夸张一些。
最近,林聪 鹏正在为提线戏《目连救母》准备大量新的角色。这是一部极其庞大的作品,每个角色都需经过精心设计。而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有时候他甚至待在工作间整晚直到凌晨。
作为一名技术革新者,林 聪 鹏不仅要继承老技艺,还要不断创新,以满足现代观众对不同风格的人物形象需求。他经常观察观众反应,以寻找他们喜爱的话题点。而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他第一次尝试用欧洲人物马可·波罗作为主题,为音乐会设计这类人物,其胡须使用特殊材料制成,使其显得粗犷强悍,与其他中国及亚洲面孔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对于女性角色的化妆也采用假睫毛增加层次感,使她们看起来更加真实自然。
尽管创新是必需,但这种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过去,而是在保持行业传统基础上进行更新改进。例如,他们一直坚持使用樟树材,因为它轻质耐湿且防蛀,是理想的手法工具之一,而且樟树纹理交错不会随时间改变形状或裂开,从而保证长久保存品质良好的状态。
40余年的岁月里,林 聪 鹏几乎将全部的心血倾注于此。他的小小手法虽微,却见证了无数高潮迭起的情景,也是无尽故事背后的主人公——那是一段充满智慧与激情,被誉为“活化石”的传奇事迹。一曲再演,《火焰山》的光芒照亮更多场合,它成为一种永恒不朽的事业典范。而今朝今日,更有青年学徒在他的指导下继续探索这些古老但又永恒不灭的人类精神财富,将其推向未来的世界去散播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