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造假问题频发艺术专业分类辨伪十大法则
古玩造假手段日新月异,古玩辨伪技艺也随之进步。古玩鉴定的常规流程是:收藏者通过信件或电话与专家联系,约定时间地点,并将物品展示给专家进行鉴定。然而,从公开的民间鉴定活动来看,大多数收藏者所提供的物品并不真实,有的是仿制品,有的是现代赝品。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不少造假者为了利益最大化,会采取各种手段向专家提出“请鉴”请求,这不仅浪费了专家的时间,也对收藏界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我总结了一些简便有效的辨伪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电话初筛法
某远房亲戚从外地打来电话,说他有两样古董想要我帮忙鉴定。一件是一幅残破画作,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标价20万元;另一件是一尊半人高三星堆文物神像,标价30万元。我分析后发现,这两样都很可能是现代仿制品,因为真迹如“清明上河图”和三星堆文物主要为青铜器,而玉雕则价值有限。
二、谈话辨伪法
社交场合里听到有人讲述精彩故事,如德国八音钟外壳金铸等,其爷爷曾从慈禧太后的宫里带出,是某银行家的朋友买自琉璃厂珍藏。其爷爷朋友孙子因炒股亏损想卖。此类故事听起来曲折离奇,但十有九成是赝品。建议直接拍卖或典当,以公平价格交易。
三、影像传递辨伪法
利用手机摄影和网络邮寄图片,可以快速传递信息。如果图案精美或釉光亮丽,一概认为是赝品。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北宋五大名窑、中元青花釉里红色、明清官窑器等,此类商品若非亿元级别,即使真相亦不足百万。
四、照片鉴定法
报纸杂志上的照片鉴赏栏目可以省去面对面的交流成本,对于持宝人而言更划算,对专业人士而言也是智慧的一种付出,对报刊来说服务于读者的需求。不论何种方式,只要先看器型,如果不符合历史记录,则多半为赝品。
这些简单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在追求艺术价值时也能避免被骗受害,为保护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