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行业的80年代幻灯片去美术馆一探究竟吧
从1826年达盖尔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至今,影像艺术的发展已走过了190多年的历程。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很多前卫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更多现代的影像和数字技术等,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的兴起也促成了影像媒介的表现变得更为多元与丰富。当代性、试验性、综合性和互动性等的相互融合,也让影像艺术展现出了更多对于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
“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展览现场,2023。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年轻一代艺术家们的创作视野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国油版雕”等单一的材料和媒介上,影像也开始成为艺术家们用以记录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而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中国的影像艺术呈现出了什么样的整体面貌?又表现出怎样的独特性呢?
不久之前(2023年4月29日)在位于北京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内,由UCCA策展人容思玉(Holly Roussell)策划的一场名为“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的大型展览中,就藉由光影图像作品和档案文献并置的手法,对幻灯片及投射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发轫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并对其如何激发彼时的情境,以及其对此后几十年间未被充分认知的事实持续影响进行审视。
这次展览以“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作为一种教化工具被用于集体公开放映,“进入80年代”,随着35毫米彩色胶片普及,不仅成为了一种更容易获得且广泛应用于实验性的创作媒介,而且是那些科技相对匮乏时期下高质量彩色作品展示与分享的一个主要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85新潮”的一些先锋艺人们利用幻灯放映机制探索前卫美术,与国际文化交流建立联系。
通过对这个曾启发并影响中国先锋美术家的关键形式特征——传播、反射和透明三个主题章节,对幻灯片及投射如何成为这一时期不断扩大的国际美术交流主力军以及这些艺人们如何利用信息传播机制探索新颖美学,以不同于以往视角——从幻灯片及投射回溯此后的美术实践,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新的历史维度。
《自力更生的伟大成就》,1965,一张胶印彩色透明胶片。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国家刚刚站起来、勇敢追求自立的小伙伴,他们的心情既是希望,又是坚定。它象征着国家正努力走向强盛,这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30 × 30》(静帧),1988,一部双频单声道彩色电影显示器180分钟。这是一部极具想象力的视频作品,它使用的是一种特殊技巧,让观者仿佛能听到声音,从而深刻感受到画面的每一个细节。而这种效果只可能通过高清晰度、高品质音响以及精心设计才能实现,这无疑将观众带入另一个世界,让他们沉浸其中无法脱身。
35毫米化学教学幻灯片节选,大约1980-1990年代。这是一个时代留下的遗迹,每一张都是那个时代最真实最原始的声音,更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者。不论是在黑暗房间里还是户外,只要有阳光照进来,那些淡淡亮色的照片就如同开启了一扇窗,让过去重生。它们记录的是那时候的人们生活状态,也反映了社会变迁给人的冲击与思考。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图片,就像是穿越回到那个岁月,看到了自己或许还不知道存在过的事情,或许会引发我们的共鸣或惊讶,或许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质量,有些东西虽然已经过去,但它们却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们总是在某个角落闪烁着生命之火,用不同的方式讲述故事,用不同的颜色绘制未来。
林嘉华,《进入美术史——行为表演》,1988秋季厦门活动。图片由林嘉华提供,上面的文字描述了他参与的一次行为表演活动,他站在公园里的长椅旁边,用他的身体语言告诉大家:“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喜欢坐在这里思考。”他的举止非常自然,但同时也很引人注目,他并不需要任何辅助装置,即便是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吸引围观群众。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只要有空地就能表演,最简单但又最直接地诉说自己的故事,这就是他想要表达的话语。他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因为他不是为了得到赞赏才做这件事,而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去行动去思考。他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地生活下去,是所有现代人应该学习的一个榜样。
Zhang Peili, "Piano" (still), 2002. Video installation with a piano and a monitor, color, sound. Duration: variabl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UCC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The exhibi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based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lide projection as a medium: transmission, reflection, and transparency.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how slides beca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disseminating new artistic ideas in China during the 1980s; the second chapter presents works by artists who experimented with slide projection to challeng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 the third chapter showcases works that use slide projection to explore new ways of representing reality.
The exhibition also includes interviews with curators such as Holly Roussell and UCCA Director Tian Fuyuan about their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history through slides.
This exhibition not only celebrates the pioneering role played by slides in shaping modern Chinese art but also sheds light on their significance in understanding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during this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