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类核心期刊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频繁造就了荒诞派雕塑
美术类核心期刊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频繁造就了“荒诞派”雕塑,这些作品往往调侃和揶揄中国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种恶俗公共雕塑,其荒诞之极致、手法之多元、观念之另类,恐怕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将成为难以逾越的旷古绝今的视觉奇观。网络评选如“十大最丑建筑”和“中国最丑雕塑”,使得曾经高高在上、普通人难以置喙的“艺术创作”,如今因为网络迅速普及而有了面对公众评判的可能。
湖北的“丰乳肥臀”雕塑灯、广西桂林的“扶老”雕塑、苏州的大秋裤以及沈阳的一些建筑,都成为了网红,“风光无限”。然而,不论业内人士或者社会公众如何口诛笔伐或者嘲笑谩骂,它们不但没有消失迹象,反而前赴后继、此起彼伏,不断刷新着人们审美底线和想象极限。
这种脑筋急转弯式娱乐思维在电视节目上博人一笑也就罢了,如果用来构思和创作艺术,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果人们看到一头鹿背着一个袋子的雕塑,或许立刻就会像节目中猜谜的人一样脱口而出:“一袋一鹿”,心里大概还会有恍然在摄像镜头前中彩般喜悦。
真正的问题是这些所谓“荒诞派”的恶俗雕塑,用一种简单粗暴的视觉符号和视觉冲击,既消解了雕塑主题严肃性与文化性,又暴露出我国城市雕塑中长期存在的话语权倒置和审美缺失问题。它不是单纯艺术问题,而是与大众需求和社会良俗有关,因而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更重要的是,它会引起人们对于权力与利益深层担忧。
为什么这些公共空间中的作品如此频繁地呈现为荒诞?这可以归结于三个方面:政绩追求工程化表现形式、大胆玩弄艺术规律,没有监督制约机制,以及决策者对热点事件过度敏感且急功近利。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他们拥有绝对权力,对于某些决策者来说,艺术家或设计师仅需完成他们设想,并将其完美呈现。而来自社会大众或网络媒体批评调侃则被看作误解攻击,比如梵高比如野兽派——但不知是否了解这些艺术家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