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何其珍贵抽象画以看不懂开场天价背后有什么是它的秘密之钥
艺术品收藏中,抽象画的价值何其高昂,其“看不懂”之谜背后,是什么能成为它的解锁钥匙?在佳士得上海秋拍上,一批抽象艺术作品备受瞩目。今年已过中期的全称艺术品拍卖会,“抽象”成为了醒目的关键词。观察一下——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构图》以8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37亿元)在纽约拍出,多伊格的《山谷的建筑师之家》以1437.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26亿元)在伦敦售出,赵无极的《大地无形》则以1.829亿港币(约合人民币1.5亿元)在香港交易……这些“天价”的作品,无一不是让人迷惑不解的一笔抽象画。
回顾近年来艺拍风云,这些抽象画所带来的“惊吓”有几少吗?波洛克那幅褐色和交织缠绕的小波浪形态,在纽约被定价为1.4亿美元;汤伯利连续六行圆圈上的黑板涂鸦,以7053万美元成交;罗斯科那幅色块画曾经以8192.5万美元挂牌;甚至雷曼几乎留下了痕迹都没有,只要1500.5万美元就可易手。这一切,让人们对抽象艺术持怀疑态度。“看不懂”、“乱画”、“没有技术含量”、“小孩子水平”,都是人们对于这类艺术形式印象中的描述。而究竟是什么是这一切呢?对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恰当且有效的手段去理解它。
一方面是热情洋溢,一方面是冷静如水,每一种表达都是情感流露。在1910年诞生的第一幅抽象画,便是康定斯基创作的一件。他将颜色、线条与形状巧妙地编织起来,但并未描绘任何具体物体。这个过程源自一次偶然发现,当他从户外归来,在幽暗灯光下,看到了自己的倒挂着的作品,他意识到美丽似乎来自于对现实世界形式摒弃。他开始有意识地用非具像表现取代真实形体,从而形成独特风格。
康定斯基受到音乐启发,将自然界比作音乐旋律,用这种方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而他的工作被称为抒情式或热式abstract,它通过线条、颜色和空间间形成一种扭曲运动关系,与另一种派别,即冷式abstract相区分。冷式Abstract更注重几何感和数学化倾向,如蒙德里安那些著名的人物或风景简化为纯粹构造的地平面图案,以及马列维奇、罗斯科等人的作品。
每种类型都有其代表性人物,而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异可能就在于如何利用简单元素来传达复杂的情感。无论是否充满活力,或是否宁静如水,有人认为,所有这些都是一种情感表达,它们旨在激起观者的某种冲动。不必纠结于懂与否,因为你觉得就是什么。在探索这种存在本质时,我们可以借助“拉开”的字义作为切入点:它包含了一系列深刻含义——事实与物体无关、一隐晦且难以把握的事实以及除了形式本身基本没有主题或叙述内容。这正反映了西方现代主义走向现代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演变逻辑。
王端廷研究员指出:“‘Abstract’这个词汇其实是在西方现代主义逐步演化出来的一个概念,不是一夜之间产生。”例如印象派来源于科学对光学和色彩学认知,对大自然进行物理学研究;梵高探索心理状态依赖于色彩心理原理。野兽主义侧重快乐情感表现,而表现主义则强调痛苦情感展现。此后立体主义展示运动结果,而未来主义捕捉运动过程,然后便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Abstract Art。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Abstract Art不过是一个人类认识世界内在本质及揭示的手段,并源自理性的思考。如果没有这些科学理论,就无法创造也不可能理解Abstract Art。这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对于那些卓越Abtract Artist,他们不仅仅是艺人,更像是思想者,他们追求的是超越新意,同时也试图透过Art探讨整个人类生存状态。一路追寻至1912年的康定斯基出版《论精神》,其中留言许多精辟见解,比如视觉系统即琴键,心灵即琴弦等等。而蒙德里安虽然简单却深邃,他主张脱离自然外部形式,以展现神秘精神,为达到统一的人与神境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