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品交易中看不懂的抽象画何以成天价其打开方式乃是观者心灵的触动与收藏者的眼光
康定斯基抽象画明天举槌的佳士得上海秋拍上,一批抽象艺术作品备受关注。今年已过大半的全称艺术品拍卖中,“抽象”同样是醒目的关键词。且看——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构图》在纽约拍出8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37亿元),多伊格的《山谷的建筑师之家》在伦敦拍出1437.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26亿元),赵无极的《大地无形》在香港拍出1.829亿港币(约合人民币1.5亿元)……这些“天价”拍品,都是看得人一头雾水的抽象画。
再回看近年来的艺拍风云,抽象画制造的“惊吓”还少吗?褐色和交织缠绕的波洛克《No.5,1948》拍价定格在1.4亿美元;汤伯利在黑板上连续画下的六行圆圈卖了7053万美元;罗斯科色的块画曾以8192.5万美元成交;就连雷曼近乎什么痕迹都没留下的空白画《无题》也能以1500.5万美元易主。“看不懂”、“乱画”、“没有技术含量”、“小孩子水平”……这些,都成了人们对于抽象艺术的一些印象。
而抽象艺术究竟是什么?对它而言,靠谱的一个“打开方式”,又该是怎样的?一“热”,一“冷”,都是情感表达。一幅被认为是现代最早期之作的是由德国表现主义先驱沃尔夫冈·保罗·霍恩著名作品之一——1910年的《红房子》,这是一幅简单却深邃的情感表达,它通过几条线条和几片颜色,就能够激起观者的共鸣。
当然,不仅如此,还有其他许多优秀作品,如波洛克、蒙德里安等人的作品,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创造自己的世界,从而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而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去理解它们,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只要它让你有所感触,那么它就是成功了。这正如王端廷所说:“‘打开’一个艺术家的世界,并非单纯从欣赏形式或内容入手,而是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思想、情感及精神追求。”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似火还是冷静如水,有人说,这些都是情感表达,它们存在为的是激起观者某种莫名的心理反应。不必纠结于懂与不懂,因为你觉得什么,就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这种类型的人文关怀性质强烈的事物会吸引那么多人的注意力和参与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尽相同,但共同点就是那份难以言喻的情愫和思考。
总之,对于那些初次接触或者对此类事物持怀疑态度的人来说,可以尝试着从更广泛的人类文化视角去理解这一现 象:即便是不了解也不必担忧,因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