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瓷的艺术之土
:探究化妆土的工艺与意义
古代窑口中,胎土往往较粗或胎色较深,以此为基础,再施一层细白瓷土,使器物表面平滑白洁和颜色变浅,这层白色浆土称化妆土,也称化妆釉和护胎釉。这种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对其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古瓷的断代和辨伪。
六朝青瓷中已开始应用化妆土工艺,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一带,当地所产胎土含铁量高,烧成后胎色深灰或深紫。西晋起,婺州窑采用纯净的瓷土涂抹胎表,化妆 土呈奶白色,经上釉烧制后,不但釉面光洁,而且色泽滋润。东晋南朝时的德清窑以黑瓷著名,同时也兼烧青瓷。德清窑以红色粘土做胎,烧成后胎呈灰色或紫色,为改善釉色的目的,在胎外施一层奶白色的化妆 土。
隋唐五代时期,更是对这一技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不仅青瓷、白瓷,还包括彩绘瓷,都广泛使用了这项技术。在五代时期耀州窑青 瓷,有黑胎与白足两种。黑足青 瓷的质地较唐代已有所改进,即细密坚硬,但含铁量高,因此在该类器件上先敷有一层较厚的乳 白色的化妆 土。此外唐代河北邢州窑出的白 瓶也有粗细两种:细而且纯净不施用任何粉末;粗而且顽劣需要先涂抹几层乳 白色的介质再施以透明釉,使得最终产品更加完美无瑕。
到了宋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磁 州 窑,其对这项技艺达到了极致的地步。在这里大多数用的都是褐黄色的陶料或者更接近天然颜色的素材,而在制作过程中利用了“刮花”、“剔花”等装饰手法来增添艺术性。这些建立在精确控制材料相互作用基础上的艺术表现力,是中国陶俱史上的一次重要创新。
在观察这些文物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区分“介质”的概念,因为宋钧窑中的标本断面显示出一种特殊现象,那就是在高温下由陶料与玻璃组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人造矿石——钙长石,它是一种自然发生的事物,与人为添加的手法不同。但即使如此,这些微妙变化对于理解历史文化背景仍然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我们了解过去社会生活方式、经济实力以及技术水平的一个窗口。
总结来说,对于研究中国传统陶俱来说,从一个角度看,“原生态”意味着回归到最原始简单的情形。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现代感”则体现在如何将传统技能适应于现代生活需求,并创造出既符合当今审美标准又保持传统韵味新颖作品。如果说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一点,就可以推动这个行业向前迈进,同时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这些被忽视太久的心灵财富背后的故事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