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壶紫砂之家中的艺术灵魂
在宜兴紫砂的世界里,绞泥工艺就像一股永不枯竭的艺术泉源,它源远流长,穿越了唐朝的瓷器时代,直至今日依然生辉。吴培林,这位土生土长的宜兴人,是当代紫砂艺术中的佼佼者,他深知绞泥工艺不仅需要扎实的传统基础,更需有强烈的创造力和独特视角。
太湖寻梦——寻找自己的一片泥
吴培林从小耳濡目染,对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他知道,“陶”不仅是衣食父母,更是土与火的艺术。在外闯荡、学习并取得大专文凭后,他终究还是回到了做紫砂泥凳旁。或许,他要继承儿时的梦想。
耐劳和天赋、好学和长进,是吴培林身上最基本素质。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茶壶销路好,或是申明雀起而沾沾自喜。他要在紫砂艺术道路上上下求索。茶壶做得光洁,用水一养,肌理丰盈,那只是制作而已。他常常扪心自问,这把茶壶之中,有哪一片泥是你自己的呢?他只想做那么多壶之中,有一把是自己的,或许有一片泥是自己的。这片泥里,可以有自己的梦想。
文化绞泥——灵魂、神韵、精神
宜兴有紫砂,是上苍对宜兴人的厚爱。紫砂作品要讲究“精”、“气”、“神”。做成一件绞泥紫砂作品并不难,但若像唐朝瓷枕那般,就谈不上什么创造了。绞泥紫砂创作,要赋予其灵魂。一旦拥有灵魂,便能展现出神韵,一旦具备神韵,便能体现出精神。而这份精神,在哪里寻找呢?吴培林经常苦苦求索。
十景荆溪——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
作为一个热爱家乡文化的人,吴培林深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一定能激发他的灵感,一定能赋予他的绞泥以灵魂。在这个过程中,他尝试将宜兴十景作为自己绞泥创作题材,并定名为“荆溪十景”。
每个壶都是一幅画,每个画面都是一段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对传统美学的一种理解和尊重,以及对现代审美趋势的一种思考和融合。这正如大家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只有地方的才是国际。而真正找到相适于绞 mud 工艺表现的大型材,并非易事。但无论如何,这些努力都是值得赞赏,因为它们代表了一种追求卓越、一往无前的精神。
铜峰叠彩——层叠法之用
在创建“荆溪十景系列”的过程中,“铜峰叠彩”便应用了“层叠法”。其造型取传统造型中的“秦权”式,以高崇挺秀为形象设计图案部门主要用绿色,以偏红一点为佳,以黄色及灰色间接夸张对比,使之达到“层层叠翠”的效果。此举,不仅体现了古典美,也展现了现代审美趣味,让人仿佛置身山川间,与自然共鸣。
画溪花浪——镶接法巧妙运用
为了避免不同光彩色的交错部分在烧制后出现裂缝,而导致整体效果受损,吴培林经过多次试验,最终采用了一种特殊技巧,即“镶接法”。这种技术虽然难度极大,但最终达到了意境浓郁且细节考究的地步,使得《画溪花浪》这一作品成为该系列中的璀璨星辰之一,其独特魅力让观者赞不绝口。
此外,还包括《蛟桥夜月》、《竹海清泉》、《国山遗碣》等诸多精品,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丰富多彩的情境图谱,每一个情境都通过不同的纹理线条以及抽象构图来表达,从而营造出了既古朴又时尚、新颖又充满地方特色的一致风格,为中国手工艺品界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为全球收藏家提供了一项珍贵财富来源,同时也提升了我国手工艺品品牌影响力,无疑这是中国手工艺品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