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姿瘦节淡远自然中国竹绘画中的君子之风美术艺体生于人物景中

清姿瘦节淡远自然中国竹绘画中的君子之风美术艺体生于人物景中

自幼对书画艺术充满热情,最为倾心的媒介便是梅、兰、竹、菊这四君子之中,尤其以竹为最。这源于我少年时期初涉绘画的启蒙——郑板桥的竹。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这座城市古称潍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朝。清代,山东共产出了六位状元,其中两位在潍县任职。千年文化底蕴,在父辈及老人们的话语中依然显现,民间故事也常谈及曾任潍县令的郑板桥及其书画和趣闻。

记得祖父激励我的第一首诗,就是郑板桥水墨竹子的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作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他深植儒家思想。在调任潍县时,为救百姓于水火,他置个人仕途甚至生命于不顾,从而展现了他的人生追求和伟大事迹。

苏轼也是与竹有缘的人物。他的一生与竹紧密相连,不仅爱好之余常以笔墨赞美,也用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然界之美的感悟,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名句。他的一生如同一株强健挺拔的绿色巨树,有时静谧如晴日中的清新林梢;有时又如狂风骤雨后的勃勃生机,或是在江边悠扬声中诉说着世间万象。

中国画家在绘制竹景时,以水墨为基调,将浓淡干湿巧妙融合,使得每一枝叶都透露出一种精神境界。而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时代精神,更是文人志士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他们通过笔下的树木传递着自己的高洁品德和深邃情感。

因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历代文人如此钟爱这棵似玉般坚韧却又灵动多变的大自然中的小草——即使它经历风霜,它依然保持着它那不屈不挠的心态,这种坚持与韧性,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学习并效仿的情操之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