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力量当代艺术邀请展
《色彩的力量》当代艺术邀请展(金华市第四届实验艺术邀请展)
主办: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承办:金华市文化馆 金华市美术家协会
学术主持:季怀
策展人:邵译农
参展艺术家(按拼音字母排序):
陈督兮、陈文令、傅文伟、何迟、季怀、刘成瑞、马树青、慕辰、齐倬、邵译农、司建伟、宋冬、王雷、王小松、吴彤、颜石林、张小涛、张子康、朱江波
展览时间:2023年10月24日——11月4日
展览地点:金华市文化馆二楼展厅(金华市婺城区中山路35号)
前 言 色彩的存在,源源不断地给人以纯粹的能量,色彩并不需要人附于它意义,色彩本身就已经具备了意义。色彩是艺术家们表达自我、传递信息和创造美的重要媒介之一。因此,本次策展将以“色彩的力量”为主题,探索当代艺术中色彩所蕴含的能量以及对观者感知的影响。 人是能量的感受者,使用者与消费者。由于色彩的纯粹,世界中才运用的如此的广泛。色彩乃是自然的馈赠,归属于道。人在吸收自然力量的同时,亦感知到了色彩的力量。 歌德言及阳光和眼睛是有相似性质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感知,通过刺激从内在中表现出来,他不属于一般的现象,他需要我们的洞察力和感知力。 光与色都是能量的显化,从生命状态去感受色彩,与色彩所带有的能量频率相合,色彩的力量就会发生。色彩的个人激活,色彩又重回了色彩的纯粹。 个体参与现当代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体生命独立全新的可能。从宗教、国家、社会、习俗概念中脱出来,色彩不再具有等级意义。色彩的纯粹性在当代文化中得以释放。 个体生命独特的感知力会在艺术上显化出色彩的生命及色彩的力量。本次展览还展示了那些通过色彩来反思社会、表达身份和探索自我意识的作品。色彩不仅仅是美的象征,它也可以成为艺术家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对个人身份的思考以及对内心深处的探寻。艺术家们通过色彩的运用,借助视觉语言传递他们的观点和情感,引发观者对当下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状态的思考。我们希望能够唤起观者对色彩的关注和思考,引发他们对当代艺术的思考和体验。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艺术家们对色彩的独特表达和创造,向观者展示当代艺术的无限可能性和丰富内涵。 邵译农 2023年10月23日 展览现场及作品: 作品名称:《持颐》 尺寸:159X 105cm 材料:绢本矿物颜料 创作时间:2021 艺术家:陈督兮 创作说明:对于线,我在践行中获得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体验,而这些有出、有入的线,组成了画面中水的形态和水、石的流动。他和水、石是在一起的,于是才有了流动的节奏,以及在这些运动下水与肌理的形态。“迁想妙得”正是我在绘画中最真切的体验和映照。在我早前的油画创作中,线的分量也很重,只是没有提炼成内容本身,后来它在画面中变成了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在控制和把握的时候,线就像是的关节,骨头或筋腱,我能感觉并触摸到里面的运动,以及内在力量之所在”。 开始的时候,是从树皮以及石纹上发现到这个肌理的。 我认为肌理就是一种对时间的压缩,这种压缩形成的痕迹,就好像我们的记忆一样。它不光是我们这一生的记忆,还有无数代的记忆的累积和叠加。如同是时间的标本。 在人类出现以前 ,地质的历史挤压和沉淀,形成肌理的一种图像,我觉得它蕴藏了大量丰富的信息。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一些化石、树木的树皮、河流的水波纹,它有非常清晰的、重复的纹理。你会随着这些肌理纹路延展的方向,去试图找到一个跟时间相关的一个入口,然后打开一个新的空间。——陈督兮 作品名称:人文山水系列 创作年份:2019 尺寸:160x155x138cm 材料:铜、大漆 艺术家:陈文令 作品简介:“人文山水”的艺术语言和观念是旧作“中国风景”的一脉绵延的继集。也是“中国风景”在自我解构中的建构和深化。当前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无法好好安静地睡一会儿觉,都被所谓的现代化进程打扰得异度亢奋和无眠。大地老不安睡就不滋润,不包酱、也不诗意。处处弥漫着一股燥动的烟火气和铜溴味,当然还有冒似云雾的霾。能不能把中国先人最善长的天人合一的诗性慢生活还给我们一些。今天的世界极速发展,每个人都得像一台永动机一般在跑步机上日夜奔跑,谁都担心一止步就会立刻被弹下来的危险。其实万事万物的表象之快往往就是本质之慢。“人文山水”采用似乎有些粗野的极简几何型打破类似自然界的山水景观,暗合着某种现代性的现实处境,并呈现出一种入世与出世的共存和忧伤与诗性同在的世界图景。——陈文令 作品名称:《愈》 创作年份:2023年 尺寸:尺寸可变 材料:木头、麻布、丙烯 艺术家:傅文伟 作品名称:《繁华》 材料:宣纸、五色颜料 艺术家:何迟 作品简介:书法是何迟自由丰富的艺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类型。2004年起,何迟开始用独特的方式临摹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他意图以这种述而不作的方式,度过其他创造性工作之外的时间。“繁华”展出的主要是何迟2019至2020两年间研究和临习唐楷的作品。中国书法到了唐代,艺术法则趋于完备和极致,出现了垂范后世的楷模。这是华夏文明史上的繁华时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加上元代赵孟頫的作品,作为书法启蒙教育的首选范本,千百年来被人们反复临摹学习。其中体现的“书写性”代表了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最为核心的精神,是人性的顺遂和抒发。何迟用五笔、五色循环轮换的方式临摹前代经典作品,表面上看,这一动作带有鲜明的反书写性,而反书写性,就是“反人性”,类似于宗戒律森严的生命修习。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对个人身体里时潜时显的族群文化基因序列,进行清点和整顿;对民族共同体历史叙述中的惯性套路和固定想象,进行身体性的考察和缅怀。繁华,既是何迟书法星光灿烂的外在视觉气象,也是汉字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存骄傲记忆,更是当代华人朝朝暮暮的幻灭脆弱梦想。 作品名称:《44.4%深红+27.3%大红+13.6%中黄+7.4%白+7.3%淡黄——小品色彩考查之徽》 材料:发泡压缩版、龟裂膏、丙烯、儿童彩色泥 创作年份:2023年 艺术家:季怀 《44.7%土黄+22.3%红+27.7%褐+5.3%淡黄——小品色彩考查之价值观》 尺寸:150x100cm 材料:发泡压缩版、龟裂膏、丙烯、儿童彩色泥 创作年份:2023年 艺术家:季怀 作品说明:近年来比比皆是的被广告公司称为“小品”的造型琳琅满目,色彩雷同。选择了自己工作室所在的小区门口的小品进行了一番丈量计算,按面积比例颜色刷成了一件有旗子意味的抽象画,按重量比例捏成了一个小雕塑。觉得参加这个以“色彩的力量”为展题的展览还是蛮契合的,就现实而言应该是最有力量的色彩了吧。——季怀 作品名称:《悲伤》 ⾏为 尺寸:120X80cmX5 创作年份:2016年 艺术家:刘成瑞 眼睛缝起来后展现⼀次笑容,⽤⼀组图⽚记录了这次笑的过程。 刘成瑞作品 作品a:橙,38X38cmX7cm高,丙烯综合媒介,2020; 作品b:红,78X82X7cm高,油画综合媒介,2018; 作品c:《无题》,33X100cm,矿物色粉丙烯媒介剂,2018; 作品d:《无题》,33X100cm,矿物色粉丙烯媒介剂,2018; 作品e:《无题》,33X100cm,矿物色粉丙烯媒介剂,2018。 艺术家:马树青 作品名称:傲慢与偏见 创作年份:2011 尺寸:尺寸可变 材料:不锈钢、烤漆 艺术家:慕辰 黑色 仿古石雕、吹塑玻璃 95×42×42cm 2023 瓷、吹塑玻璃 37 × 21 × 17 cm 2023 绿色 仿古石雕、吹塑玻璃 61×28×28cm 2023 艺术家:齐倬 齐倬的创作从表面上看是幽默而诗意的,其中却充斥着矛盾与不确定性。作为身处异乡的中国人,齐倬一方面以“他者”的身份尝试解读周遭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以陌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文化。在不同文化语言的碰撞中所产生的诸多差异与误会,也成为一种联系的方式,基于这一语境,齐倬在自身的艺术创作中为观众布设了各种“错误”的惊喜。 作品名称:《呼麦.6874》 材质:陶罐、亚克力、石膏,装置 创作时间:2023尺寸可变 艺术家:邵译农 艺术家将土塑泥胎的罐子喻作一个个如你我他般的个体生命,呈现出在光的给予下其灰暗被施以色彩,其粗糙被施以光滑的一处景象。在每个生命向通天处呐喊时,色彩迸发四射,如于雾中见星辰的喜悦,灿烂而不可言说。艺术家采用了视觉和质感都极其矛盾的两种材料,为视觉带来了强大的反差冲击,也呼唤你我进入那五彩斑斓的世界。 作品名称:《柔软之体》No.9 材质:不锈钢钢筋七彩电镀 尺寸:L300×R5cm 创作时间:2021 版数:独版 艺术家:司建伟 作品说明:“柔软之体”是作者将钢筋的物性、道性与社会和自身肉体感受相结合的一个系列作品。作者经常会拿自己身边的日常物品或材料进行创作,试图发现他们本身隐藏的另外一种属性,然后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当然,艺术家的关注点并不只是停留在这种物体外在视觉的改变上,吸引艺术家这样做的背后原因才是重点。 社会是一个大魔术师,它可以向反方向改变你原有的样子,但改变不了你原本的心性,人与物在社会中的这种变与不变才艺术家思考的兴趣点。 作品名称:《大成若缺》墙上装置系列作品001号 和 002号 尺寸:直径185cm 材料:旧木窗、镜面板、玻璃、镜子、油漆、五金件 创作时间:2020-2023年 艺术家:宋冬 作品自述:多年来,我一直收集从不同建筑拆下来的使用过的旧木窗进行创作,留下了很多旧窗框的“下脚料”。我将这些下脚料重新组成“窗”,再围成圆,形成不同直径的由方组成的圆形,“窗”的顶角都在圆上,像是被压缩成二维空间的不的圆。就如同老子《道德经》所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以“缺”聚集本相之气,形成万圆归一。——宋冬,2020-2023 名称:《四君子(梅兰竹菊)》 材料:五彩宣纸搓线及编织技术 尺寸:400×80cm×4幅,展览尺寸可变 年代:2012 艺术家:王雷 作品阐释:在我们的生活中,承载着五花八门文化信息的大量纸媒体如烟云一样不断掠过,当然也不断积压在物质世界的垃圾场上等待处理与再生。王雷在其中如一个传统“敬惜字纸”的捡拾者,苦苦寻求着,将这些曾经有价值的字纸造化出另一个视觉层次——报纸、人像、卷轴等,分别提示着社会对新闻清楚、模糊、碎片或断章取义的不同采纳方式,也让他的编织手艺不止于编织。——吕胜中 2014年6月 作品名称:迟疑 作品尺寸:98x105cm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艺术家:王小松 创作自述:度绘画以折叠的方式被塑造,以弯曲的形式隐喻当下人性的焦虑与多变性。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将“绘画的形状”做了如下陈述:“它们是特殊情景中的特殊因素。它们是拥有意志力的有机体,是拥有自我决断力的。”我们再看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一只盲目的甲虫在弯曲的树枝表面爬动,它没有注意到自己爬过的轨迹其实是弯曲的”。度绘画是必须打破被切割、被终止的边界,其目的是改变二维绘画中固有矩形或者几何形边界的视觉定义。不同于德里达有关解构主义边框的观点:“既在作品内又在作品外的整体”。度绘画可以理解为:“没有平面、没有界面、没有秩序”的绘画视觉空间连续体。 作品名称:《流逝》 材料:冰、时间、亚克力板、染料、棉布 尺寸:30*40*50cm 创作年代:2023 艺术家:吴彤 作品阐释:抖音、b站等短视频软件、看视频电视开倍速、快讯、标题党….这些快速简短的信息的出现将我们的时间碎片化。使我们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三四个小时之内,总是在四十分钟或是一个小时之后就“不受控制”的被其他事情所吸引。也会出现打开手机本来想要查某种资料,但是打开手机之后被某条信息吸引,忘记了自己本来要干的事情。这件作品的目的就是将我碎片化的时间重新“收集、利用”。将水的滴速调成1s/滴,在我开始准备做一件事的时候打开水管,收集我在做这件事的所用时间的水。当我的注意力被其他吸引时关闭水管。将水倒入与俄罗斯方块相同的模具中加入染料冷冻。之后将所有冻好的冰块放入亚克力盒子中完成我碎片时间的“收集”。随着冰块在盒子中融化水滴会滴落在下层的画框中,颜料随着水滴落在棉布上完成一幅时间的画作。冰块融化的过程也是我碎片化时间重新利用得到过程。——吴彤 作品名称:《太阳出来了》 材料:光敏树脂、丙烯 尺寸:180 ×100×240厘米 创作年份:2021年 艺术家:颜石林 《太阳出来了》造型源自于漫画或童话的视觉记忆,在美丽静止的外表之下却是艺术家对虚拟与现实距离的对照和思考。作品展现了斑比小鹿们相互生长在一起的身体, 交叉、挤压、重叠甚至是相互侵占,看似构图在它们前面的树干却又浑然不觉的穿透了它们的身体,小鹿们像是长在了树上一样。树干上架起了一缕虚拟照进现实的阳光,“太阳出来了”以漫画旁白的形式长在了雕塑上。画面看似是合理的解释,看似我们的内心可以包容一切,事实上却又和现实矛盾重重,转念细想又是那么的逼近现实。 作品名称:被太阳照耀的身体景观5 创作年份:2023 尺寸:79×140×95cm 材料:铸铝 艺术家:颜石林 作品名称:《神鸟》 作品类型:影像 创作年代:2023 艺术家:张小涛 创作手记: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T型帛画》里有“黄泉、人间、天堂”三界,这是非常神奇的世界,汉代的神仙谱系其实就是古人的“元宇宙”,这是先民们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关于生、死信仰、成仙、成道的神话体系。今天我们身处于浩瀚信息裂变的数字化时代,每个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个人在数字代渺小如尘埃,“元宇宙”与NFT 的本质就是虚拟世界与多重时空的相遇,而“天、地、人”三界就是古人的生死、信仰、成仙的多重世界。我试图用量量《未来》册页中的虚构的神兽和符号来与马王堆帛画中的神鸟、龙、蛇、马、兔等神话符号来进行深度的对话,对伟大的汉代文明表达一种敬意,是一种对历史的回响!量量狗在一个虚拟的历史时空中漫游与穿越,这个过程就是游戏通关一样,就像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每一关都是我们不得不渡过的漫漫人生苦旅,以至于无法分辨虚拟与真实、历史和梦魇、当下还是未来…… 作品名称:意识 尺寸:80X140cm 作品类型:布面油画 创作时间:2022 艺术家:张子康 两幅作品是张子康先生最新创作的两幅油画作品,不同于之前的作品,在本次的油画创作中,张子康先生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水墨画和中国书法的笔法,从线条的布局和颜色的运用上都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哲思。 《意识》运用了大量红色元素,红色给观者带来的审美体验往往是热烈的、兴奋的感受,但是这件作品却可以给人以宁静和理性的审美体验,或许这和艺术家运用大量中国水墨线条的笔法不无关联。艺术家以中国水墨画和中国书法的笔法,通过线条的建造、重叠、破坏、重塑,运用类似于自由书写的方式形成了最终的作品。张子康先生在创作中会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再次重塑——有的时候甚至是对于画面的一种“破坏”,通过反复地“破坏”和“重塑”最终达到艺术家认为作品拥有其独立生命力的程度。 《镜境》中的白色线条的介入让作品呈现出如同镜像世界般的感受,但是如果在观赏中将白色忽略掉,又会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整幅作品。这种视觉体验是艺术家通过光影和线条构建出的一个如同梦中的幻境,不同的人或许会对作品中的元素有不同的理解,但不可否认,这些元素是来源于自然和艺术家内心的精神产物,它们的抽象性源于纯粹,正如《康定斯基论艺》中所表示的,“在我们主张‘自然是一切艺术的源泉’的观点时,我们必须记住:在模仿当中,各种自然对象和事物被作为符号在运用,似乎他们就是纯粹的象征符号。” 作品名称:《堕落方形》 材料 :木板、丙烯、喷漆 创作年份:2023 艺术家:朱江波 作品说明:能量都是有颜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