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馆藏敦煌文献特展开展

  • 艺术展览
  • 2024年11月01日
  • 中国艺术家网天津讯 (刘茵) 11月20日,天津博物馆在二楼精品厅推出原创展览《鸣沙遗墨──天津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特展》。许多市民前来“打卡”,争相一睹敦煌文化的迷人风采。 天津规模最大馆藏敦煌文献特展 天津博物馆和敦煌文献早已结下不解之缘,相关馆藏达300余件。这些文献为了解4至11世纪东亚乃至中亚、南亚地区的宗教、社会、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是古代各文明之间交流互鉴

天津博物馆馆藏敦煌文献特展开展

中国艺术家网天津讯(刘茵)11月20日,天津博物馆在二楼精品厅推出原创展览《鸣沙遗墨──天津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特展》。许多市民前来“打卡”,争相一睹敦煌文化的迷人风采。


天津规模最大馆藏敦煌文献特展


天津博物馆和敦煌文献早已结下不解之缘,相关馆藏达300余件。这些文献为了解4至11世纪东亚乃至中亚、南亚地区的宗教、社会、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是古代各文明之间交流互鉴、交融交汇的实物例证。


本次展览展品类别包含敦煌文献、玉器、青铜器、陶器、邮票、图书资料等,共计70余件(套)。展览展出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1件。展览分为“序·要津”“遗珍”“融汇”“书写”“人间”五个单元。在展出的35件敦煌文献中,有14件是首次展出,另有5件为时隔34年再次同观众见面。此次展览是天津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馆藏敦煌文献特展。


策展人张夏说:“由于在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天津成为散佚敦煌文献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天津的很多爱国收藏家都为抢救这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其之后的保护、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天津博物馆馆藏的敦煌文献大多数来自他们的无私捐赠。”


张叔诚先生捐赠的唐耀二年(682年)《妙法莲华经》卷第四是此次展出的重要展品之一。此卷共分14纸,每纸28行,书17或16、20字。此卷在书写上采用楷书,墨色浓匀,流畅生动,在显示书写者高超书写技巧的同时,也不时流露出女性书者的婉约风度。


敦煌文献中,有不少涉及敦煌地方历史、文化的内容,具有特别价值。“人间”单元展出的文献,有的反映了王朝中央对敦煌这一边陲重镇的控制和影响,有的折射了敦煌本地的变迁,有的则展现了当时居住在此的普通人的生产、生活和信仰。


其中一卷文献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这便是周叔弢先生捐赠的唐代《七佛所说神咒经》卷第二。此卷共16纸,每纸28行,每行17字。张夏说:“此卷首次面向观众展出,卷中可以看到正、人、日、圣、地、证、月、国、初、人、君、臣、载、星、年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武周新字’,从侧面折射出了一代女皇武则天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景展现千年艺术与当代文明碰撞


为了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展厅中央特别搭建了数字化沉浸式展示区。在这里,市民可以感受到借助虚拟现实、交互艺术等科技艺术手段全景呈现的敦煌文化写意。天津博物馆书画部副主任邢晋表示:“沉浸式的数字展厅,以8K超高清影音视效体验全景展现千年敦煌艺术与当代文明的碰撞,实现了创新媒介艺术与东方美学的多元对话。”



数字展厅中除了对天津博物馆馆藏写经卷本的沉浸式打造,还以数字化的写意方式呈现有着“莫高窟最古老石窟”之称的275窟。该窟始建于北凉,是“北凉三窟”中面积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此时期的敦煌壁画,在风格与内容上,均较大程度上受印度、西域绘塑影响,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市民张培说:“这个数字展厅太震撼了,带来很强的观感冲击。置身这里,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绚烂魅力。”


新展柜提升参观体验

本次展览所用的展柜均为天津博物馆新更换的低反射玻璃恒温恒湿展柜。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部主任李彬表示:“大部分博物馆展柜玻璃采用的是超白玻璃,我们这次调整的低反射玻璃透光率高达97%以上,与超白玻璃视觉效果相比近乎透明,同时克服了拍照反光的短板,让参观者产生文物‘裸展’的错觉。博物馆的低反射玻璃展柜安全性能高,能够有效阻隔紫外光,解决了保护和展示兼顾的问题,让市民的参观体验感得到了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