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物保护告别闭门造车艺术教育不足与建议相呼应共筑文化遗产之光明未来
近日,在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举办的“文物保护大家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提出了观点,强调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尚未形成专业化市场的现状,以及对培育这一市场的迫切需求。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还促进了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繁荣。然而,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这两个问题相互影响,对于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文物修复过程出现失误,从而造成了“保护性破坏”。例如,一些非法维修人员被允许对宗圣源祠进行维护,最终导致重要文物受损。此外,有的地方为了吸引游客而改造历史景点,如拆除旧址周围房屋并增设灯光和绿地,或是在秦阿房宫遗址上建设新型建筑项目,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原有的历史价值,使得原本应该被珍视的地方变得迷失方向。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发生,有些地方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比如山西省成立了一家专门负责文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确保文物修复工作有章可循。但目前全国范围内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数量有限,而需要修复的大量古代文献、艺术品则等待已久。在这种情况下,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建议加强国家层面的行政管理,并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然而,只有少数高校提供这样的课程,因此提升该领域教育水平至关重要。 イ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了解该行业所需的人才以及其未来前景,让他们认识到这个领域既具有深厚学术底蕴,又能够为社会带来实际益处。不再将此视为单纯枯燥无聊,而是展示出其实用性与创新性,让学生们看到通过参与这项工作,他们可以不仅传承历史,也能开拓新的商机。而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为那些致力于非遗传承的人士提供更多资源,让他们能够从学校学习到实践,同时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展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