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新篇章从闭门造车到开放共享文物保护革新不再孤军奋战

  • 艺术展览
  • 2024年12月26日
  • 近日,在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举办的“文物保护大家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活动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指出,广东高校尚未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才刚起步。因此,他希望在各个领域培育这个市场,以期实现文保与创新的双赢。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遗产保护如同一股风潮般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不少省市都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项目来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地区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美术教育新篇章从闭门造车到开放共享文物保护革新不再孤军奋战

近日,在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举办的“文物保护大家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活动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指出,广东高校尚未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才刚起步。因此,他希望在各个领域培育这个市场,以期实现文保与创新的双赢。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遗产保护如同一股风潮般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不少省市都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项目来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地区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资金不足和人才缺乏的问题。特别是专业人才短缺,这对一些拥有充足资金但缺乏相关技术的人们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据报道,有些地方由于没有必要的人才,就导致了文物遭受破坏的情况,比如南宁宗圣源祠、遵义会议旧址以及郑州商代遗址上的问题。此外,还有西安拟投资380亿建造新阿房宫的一次失败案例,也反映出了这些问题。这促使有些地方开始采取措施,如山西省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文标委,以规范文物保护工作并避免出现技术失误。 目前,全国仅有2000余名具备文物修复技能的人才,而需要修复的文物数量超过1500万件,这意味着至少需要150年才能修复完毕。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安全形势时,有人提出建议,要完善行政管理机构,加快培养专业人才。而国内真正具有该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丰富高校却不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充分。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该鼓励高校及学子关注该领域所需的人才和未来发展前景。而且要打破人们对于此类职业可能持有的刻板印象,即认为它枯燥无趣,不具备实际应用价值。但实际上,如果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利用非遗资源转化为旅游或经济利益,那么这样的工作就会变得更加吸引人。此外,还应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那些致力于非遗传承的人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既可以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从而解决他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同时为他们开辟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