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新篇章开启文物保护的共创时代
近日,在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举办的“文物保护大家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活动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指出,广东高校尚未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才刚起步。因此,他希望在各个领域培育这个市场,以期实现文保与创新的双赢。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遗产保护如同一股风潮般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不少省市都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项目来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地区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资金和人才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因素之一。尽管资金短缺是一个问题,但人才匮乏似乎更加严峻。这导致了一些地方在没有足够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文物维护,从而造成了“技术失误”,甚至出现了“破坏性保护”。 据报道,有的地方管理方让没有资质的人员对祠堂进行维修,这直接导致了一些珍贵文物受到了损害。此外,还有例子显示,当地为了展示历史故事特定情景,就不顾原有的历史价值,将周围房屋拆除并加上灯光和绿地;还有的地方投资巨大地打造新建结构于秦阿房宫遗址之上,这种做法引发了争议,最终被迫停止……鉴于此,有些地方已经采取措施改善情况,比如山西省成立了首家省级文标委,以规范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面对众多需要修复但又缺乏专门人手的古代珍品,我们发现现有专业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根据统计资料,只有2000余名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而需要修复的文物数目超过1500万件,即使每年能完成150年的修复任务,也要至少150年才能完成全面的修复工作。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并且建议完善我们的行政管理机构,加快培养这些关键人才。不过国内目前只有很少几所高校提供该专业课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必须抓紧时机为未来做好准备,为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应当鼓励高校及学生认识到该行业对于技术和市场需求之间关系,以及它前景的大量可能性。不仅如此,该行业给人的刻板印象往往是枯燥乏味、实用性不强。但实际上,如果能够更好地结合现实社会,与非遗资源共享并转化为旅游或经济资源,它就可以吸引更多具有抱负的人才加入其中。
最后,加强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至关重要。这包括收集和招募非遺專業人員,让更多傳承者走進大學,让學生既能師從對方,又能學習到專業維護知識,同时解决傳承者的困境,为他们搭建一个新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