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新篇章从闭门造车到开放共享文物保护迎来智能化革命
近日,在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举办的“文物保护大家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指出,广东高校尚未设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他希望在各个方面培养这个市场。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如同一股风潮席卷而来,不少省市将其作为重要战略,以“文化引领、经济跟进”的模式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然而,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地方虽然取得了双赢,但更多的地方则面临着资源匮乏和人才短缺的问题。 问题之一是资金不足,这使得一些地区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而更为棘手的是人才缺乏,这导致了一些地方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出现了技术失误,最终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坏。在某些情况下,如南宁宗圣源祠和遵义会议旧址,就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遭到了不当维护。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些地方已经采取措施。山西省文物局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文标委——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确保文物保护工作有章可循,并避免因技术失误造成破坏。此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提出建议,加强我国文物行政管理机构,加快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当前国内具备该专业知识的人才极为稀少,而需要修复的古迹数量庞大。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让非遗传承人走向高校,与学子共同学习,同时解放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能够利用非遗资源进行地域旅游或经济活动,从而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加入这一行列。
总之,新时代下的文物保护不应再采用闭门造车的方式,而应该更加开放地与社会互动,将传统艺术转化为现代经济,使其成为区域特色产业,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完善教育体系,让学生看到这一行业前景明亮且充满活力,同时通过政策支持让非遗传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