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何时品尝诗歌这颗艺术教育分类的禁果
北京2014年作文题引领微作文新风尚,打破诗歌禁忌的束缚。历来,高考作文领域内,不少省市曾明确指示:“避免诗歌表达”或“诗歌不在列”,这给人一种误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对诗歌缺乏理解和欣赏的时代。
然而,事实上,我国文学之源头即为诗歌,《诗经》作为最早的诗集,其影响深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詩也会吟”已成为常见谚语。这意味着每个中国人都蕴藏着成为一位诗人的潜能。
然而,在高考中,学生们被告诫远离此类表达方式。教育专家指出,这种“除外”标准问题主要涉及评卷难度与客观性。一篇精美的现代意象丰富、手法独特的作品,即使再出色,也可能因时间限制而遭低分。而当前高考制度下,用以答卷的形式选用并不适宜。
笔者认为,选择何种形式来展现自我应是学生自主权利的一部分。如果不能使用诗歌回答,那么对于擅长此类艺术表现力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不公正且不合理的情形,“除了非我莫属”的态度显得过于傲慢和偏执。
至于评价困难,或许只是一种主观愿望。但对待任何文学形式进行评价往往容易陷入个人喜好之争。不过,无论是否允许写作,或许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
例如,在2009年的广东、安徽高考试卷中,没有出现过“除去其它”的限制,但大多数考生依然习惯于撰写他们熟悉且掌握的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记叙文,而散文乃至小说则鲜有人敢尝试,更别提那些复杂技巧丰富的小小智慧——因为谁若在高考中轻率行事,一旦失误,便将功亏一篑了结命运。此等畏缩心理让人感慨:是否写成自由应交由自己决定。倘若仅因阅卷老师能力不足而彻底排斥这种艺术创造,那便是懒惰逃避,是对审美自由的一次否定。这其实也是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探索的心理状态。而开放使用这颗“禁果”,虽然麻烦一些琐碎些,但对于培养个人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自由意义重大。
现在,北京市高考作文又推翻了“除去其它”的壁垒,为真正接受并发掘这些文学体裁开辟了道路。在偷吃那颗禁果之前,我们住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但亚当夏娃吃下后,他们才有了羞耻,有了善恶之分,从此成为了真正的人类。同样地,我们也需要那些能够抒发心灵情感的手段,而没有疑问的是,被视为最佳表达情感方式之一就是这门古老却永恒的话语艺术——抒情性强烈的小小韵律结构——现代流行说法中的微博短句、“点赞表情包”。同时,对受欢迎程度持保留态度,并不是真的拒绝,只不过要有一定的预期值来衡量一个作品质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