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理论有哪些黄铄柒零捌零水墨记忆的探索
黄铄柒零捌零:水墨记忆的艺术探究
在2014年7月12日至8月10日,北京时代美术馆推出了“旋构塔·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其中黄铄的作品作为“从戾场到立场——青年人的主体构建”展区的一部分进行展示。她的作品是以水墨画形式创作,本幅《旋》为例,纸本水墨,130×179cm,创作于2012年。
黄铄自幼接触绘画,在父母的鼓励下,她勇敢地运用线条表达人物。她对启蒙老师的话印象深刻:“如果你看到一个东西却不能表达出来,就不要去画它;你要是画它,就一定要把它坚决地表达出来。”这句话激发了她不断追求艺术真实性的决心。本幅《光如女王般经过》,纸本水墨,130x179cm,创作于2013年,是这一精神所致。
黄铄的灵感来源于自身敏感和内省。她倾向于通过绘画来传达那些语言难以捕捉到的感觉和情感。比如,她会将具体的事物组合起来,用抽象空间来表现一种无形的情绪。本幅《迷藏》,纸本水墨,130×179cm,创作于2013年,就是这样一幅作品。
对于黄铄来说,没有什么比绘画更能释放压力、沟通思想了。当她处于困惑与好奇之时,她会通过绘画来探索和理解周围世界。这不仅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自我交流。在她的视角中,每一笔都是对自己情感深层次反映的一种方式。
学院教育出身的黄铄在学习传统中国书法、写意、颜彩等方面有着宽广的基础,但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与古人不同,这使得她需要用新的方式去适应当代环境。她认为传统学习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根基,让现代艺术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此外,本幅《山鬼的》,纸本水墨,190×95cm,创作于2014年,也充分体现了这种结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而 黄铄喜欢的是通过绘画来表达 herself。未来,她希望能够更多地投入到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就像文字可以记录心声一样,被动地呈现给他人阅读,一张张图像则是活生生的情感输出,它们各自有其独特性,而选择哪一种,则取决于个人的习惯和偏好。
有人将她的作品比喻为马尔克斯名著《百年孤独》的魔幻写实风格,但这也许只是一个解读之一。在黄铄看来,最重要的是每个观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和解读这些图像。而且,不论别人如何解释或定义,这些定义并不会限制那份被赋予自由去演化的心灵空间,即便是在文字面前如此苍白无力的瞬间里,那份可能性依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