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佳士得为什么艺术家依旧执着于绘制肖像尽管相机已经成为艺术品一级市场的主流
在19世纪初,世界历史上首张照片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肖像艺术的面貌。贵族们不再依赖画家来为他们画像,而肖像画则从简单记录人的外观转变为深入探讨人性和情感的媒介。即便是今天,当摄影技术已经无处不在,艺术家们仍然不断地创作出各种形式的人物作品,他们或是在作品中反映内心世界,或是表达个人意识,或是对社会环境做出回应。人像画成为了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9月21日,上海佳士得举办的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拍将展示四幅不同风格的人像作品,让我们从这些来自东方与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中窥见“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毛焰《小林》
我试图进入那个场景,感受他们真实的情绪,看自己是否有深刻的触动,这是我创作终极目标——毛焰
拍品编号320
毛焰(中国1968年生) 《小林》 油彩 77 x 55 cm. 2012年作
估价:人民币750,000 - 950,000
《小林》中,毛焰以其独有的青灰调描绘好友小林静默之姿,其笔法细腻,使整个画面显得迷离而神秘。这次展览中的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色彩运用的精湛技艺,更让人体会到他如何通过一抹绿色的背景,将人物提升至一个超越现实之境界。
喻红《迷夜》
我的画表现的是我的生活,但却不只是我个人的生活,而是人性,是人们如何生存、成长——喻红
拍品编号330
喻红(中国1966年生) 《迷夜》 布面 丙烯(三联作) 整体:190 x 330 cm. 2013年作
估价:人民币800,000 - 1,600,000
喻红致力于写实主义,她渴望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内心世界。她使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为每个故事赋予独特视觉语言。在她的“忧云”系列之一——《迷夜》的主角是一名上海爵士歌手。她通过三联布局展现歌手私生活与舞台状态之间错落有致的情感变化。
余友涵《啊!我们系列 No.13 避邪》
我的眼睛,不管睁开还是闭上,都看到的是人,我们中国人。我也是中国人,我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余友涵
拍品编号330
余友涵(中国1943 年生) 《啊!我们系列 No.13 避邪》 丙烯 227 x 150 cm.1998年作
估价:人民币600,000 - 1,200,000
在余友涵的手中,“我们”既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也是新时代社会进程中的普通见证者。他选取平凡民众作为肖像对象,其中一些来源于私交,一些则来自报纸或杂志图像。他维持着自己与肖像是距离,用临摹摄影素材或剪贴图片创造这种虚化身份的效果,使得人物既熟悉又陌生。
贝尔纳·布菲《小丑》
拍品编号321 贝尔纳·布菲(法国1928-1999) 《小丑》 油彩65 x46 cm.1966年作
估价:人民币1,800,000 -2 ,400 ,0
这个马戏团表演者的形象,如同时间机器一样,将现代女性素材散落于古典天禄石像之上,无所畏惧地挑战传统审美体系,为每个人提供了解读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