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佳士得为什么艺术家依旧执着于绘制肖像当相机成为主流之际艺术品公司骗局为何公安不闻不问
在19世纪初,世界历史上首张照片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肖像艺术的面貌。贵族们不再依赖画家来捕捉他们的形象,而肖像画从简单记录外观转变为深层次反映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的媒介。即使当今科技高度发达,摄影技术触手可及,艺术家们仍然不断创作人像作品,他们或探索情感,或表达自我认识,或反映社会现实。人像画成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2012年9月21日,上海佳士得举办了一场20世纪及当代艺术拍卖会,其中展出了四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作品,让我们穿梭于东方与西方艺术家的笔下,看见那个“最好、最坏”的时代。
毛焰《小林》
毛焰(1968年出生),以其独特的手法将朋友小林静静地描绘在烟雾缭绕的背景中。他偏爱“虚静”这个词汇,因为它既有空无,又带有一种宁静。在他的笔下,小林被置于一种模糊而神秘的情境中,不仅没有明确的情感,也缺乏任何直接的情感表露,但却透露出一种对于另一个世界——那片青绿色的湖水——的渴望和觊觎。这幅作品通过自然光线精细捕捉灰度微妙变化,为人物营造出一种戏剧性强烈但又淡然并暧昧不明的氛围。
伦勃朗《自画像》
伦勃朗以极具戏剧化手法描绘人物,将他们向外直面观众,而毛焰则用淡然且朦胧的手法,使主人公沉浸在内向自我对话之中。《小林》的亮斑点出了生命存在感,在一片灰色虚无中更显突兀。
喻红《迷夜》
喻红(1966年出生)探索写实风格,用象征和隐喻等方法描绘个体故事。她想了解他人的幸福与痛苦,她用三联画形式展现歌手私生活与舞台状态之间错落有致的心理纠葛。她的焦虑、期待、不安如同碎片般浮现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里。她注重氛围营造,让人物丰富的情绪网难以看透,如同雾里的花朵让人无法把握。
余友涵《啊!我们系列 No.13 避邪》
余友涵(1943年出生)通过抽象拼贴创作,将图像是超现实主义般并置,他审视着现代社会,同时使用历史肖像作为背景,以自由笔触聚焦周围的人。他选取普通民众尤其是女性,这些肖像是从私人生活中的朋友或家人们来的,也有来自报纸杂志图像的地方。这让这些平凡民众既熟悉又陌生,就如同传统祭祀文化中的瑞兽仿汉天禄石像一样,它们共同构成了复杂多样的现代都市景观。
贝尔纳·布菲《小丑》
贝尔纳·布菲(1928-1999)的这幅油彩作品展示了马戏团表演者的孤独与悲哀,这位法国艺术家的深邃情感和对人类命运的理解赋予了这一瞬间永恒价值。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时间河流边缘,与过去相遇,与未来的可能性交织。一切都是瞬息万变,却又紧密相连,每一位参与者都拥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份经历都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何种时代,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