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抽象艺术之路探索核心期刊概览
广东本土抽象艺术探索:从梁锡鸿到现代美术网络
在中国近年来,关于抽象艺术的讨论和展览似乎成了一股大潮,但广东地区却未能与此保持同步。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抽象”这一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它既不是简单的形式实验,也不仅是对西方现代派影响的一种模仿,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是一种跨越时空、融合中西美学特征的创新实践。
20世纪30年代,中华独立美术协会成立,这一前卫美术团体由广东籍艺术家主导,他们接受了日本西方现代派影响,并与上海、广州、日本之间建立了现代美术网络。梁锡鸿等人在《艺风》杂志上发表文章,如《抽象形体的理论》、《超现实主义画家论》,分析塞尚、马蒂斯以及立体派等形式问题,并将赵兽与毕加索等并列。这一时期,在前卫美术领域内进行了关于康定斯基理论的探讨和介绍。
然而,这些早期的探索因战乱而暂停,其线索直至改革开放时期才重新得到继承发展。在1981年起,李正天领导的小沙龙成为一个聚集中青年艺术家的平台,他们勇于尝试各种新颖创作方式。在1983年的油画展中,以李正天为核心的小沙龙成员展示了大量以抽象、象征、表现和超现实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这次展览引起强烈反响,并巡展至武汉、沈阳和哈尔滨。此外,还有实验班和讲习班学生如鸥洋等,不断地在教学改革中推动课程内容向更加自由化方向发展,使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更为丰富多样的创作方法。
除了小沙龙之外,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又出现了一系列当代艺术群体,如“南方艺术家沙龙”,他们通过举办实验性质的展览活动,对传统岭南画坛产生了冲击。此外,“大尾象”、“一代”、“阳江组”以及“实验水墨运动”的兴起,更是对旧有格局形成挑战。而水墨领域也涌现出如“大阿龙”画会这样的带有实验性的水墨创作群体,以及后岭南概念所引领的一系列非定期展览活动,为传统岭南画坛注入新的活力。
这些个别或集体性的努力虽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针对广东地域特色的全面的流派,却已经构成了当下我们追溯本土抽象类型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其中包括张晓凌与孟禄新提出的观点:“1986年后许多中国艺术家转向抽象并不仅仅是形式游戏,更是一个寻求‘纯粹’藝術姿态及理想主义失望后的荒诞感表达手段。”这也反映出当代中国许多人对于图像绘画厌倦后的选择——走向内心自省和观念自足。
总结来说,本土“抽象之路”的探索过程可以分为几类趋势:一种是在70年代末开始,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派相结合;一种是在80年代以表现主义及构成主义作为样本;还有近十年来的强调观念日常修为型“抽象”。尽管如此,这些不同阶段并非完全脱离或替换,而是交织在一起构成复杂的情境。本文旨在揭示这一情境中的具体脉络,同时也要避免依赖于西方历史叙事,同时让读者理解那些被认为遮蔽具体工作指向的人们真正面临的问题及其呈现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