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现状口号式评论与标签式评论的频繁出现之谜
在探讨艺术品投资现状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口号式评论”和“标签式评论”的频繁出现。这些表述往往缺乏深度,仅仅是对某些概念或话题的肤浅阐述,而不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这种现象有着多重原因,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评论家自身的不足。
首先,很多评论家忽视了提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和文艺理论修养的重要性。此外,他们还没有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以便于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观点。在生活中,这种表里不一常见于公开言行与私下言行之间的差异;在学术领域,则体现在理论阐释与现实情境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导致了一些抽象而无力感十足的情形,如“口号式评论”、“标签式评论”、“概念式评论”等。
我们强调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许多人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从未亲身经历相关文艺活动,只能从自己的认知出发进行理解和评价。这类人的文字功底可能很好,但缺乏真实创作经验,使得他们难以准确评判各个领域,不但无法触及要害,还容易让人感到迷惑。
此外,还有一类人虽然能够流畅地说出大道理,但面对具体问题却束手无策。他们满足于自己的有限知识,并喜欢生搬硬套,或是在名词和概念上兜圈子,做表面文章,却无法提供证明自己观点的实际案例,从而解决不了真实创作中的困难。
对于如何建立话语权,笔者认为作为评论家,不仅需要提升自身能力,还需注重传播自己的观点,要充分利用媒介来有效传递声音。有些自称为“着名”评论家的行为,不过是一种自我膨胀的心态,其影响力远未达到预期,有时候甚至连同事们都不知道他或他的作品,这又怎能被称之为“著名”。
此外,一些年轻且有才华的人也容易走向格式化、程式化或者偏激路线,以达到出名或吸引眼球的手段。而那些年长但倚老卖老、固步自封的人则总爱拿陈旧的事物说事,而忽略了持续跟进新信息、新视野、新思维和新理念的问题,因为时代发展太快,对文艺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没有持续性的思考,没有时效性的分析,那么这样的工作就只能算是一个短暂的小插曲,最终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