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柠檬能量共艺联盟的自然时刻探索世界四大美院的灵感之源
当我们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将目光重新聚焦于“自然”,我们究竟以怎样的角度和姿态,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审视这个生态危机困扰着我们的时代?这样的命题虽然有些宏大,却是在观看2023年2月25日在太原千渡长江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自然时刻-新媒体共艺联合展”时,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这次展览,“自然时刻-新媒体共艺联合展(以下简称“自然时刻-太原站”)”是艺术共创联盟[nature moment自然时刻]的一次主题创作展。它由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史健、城市插画师李丹、空间叙事者nimo、创意策划师马唏、摄影师一乙、声音艺术家徐斯韡等人共同呈现。在现场,有30余件作品,以视觉、文本、数字科技、声音和触感等多种形式,对“自然”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
《72》是一件装置作品,也是整个展览叙事语境的基调。它看似轻盈唯美,但实际上是由抗原试剂棉签制作而成,每72支棉签构成一朵“花”,同时也隐喻着病激反应适应维度,是过去三年的生活场景中,全人类群体经验的一个象征性锚点。这件作品通过一个象征性的数字和特定文化属性及事件话题性的材质——试剂棉签,以诗性的艺术手法重新书写了抗疫经历,为观者提供了一种沉重与轻盈并存的情感体验。
自灯塔空间相连的窄道穿过,我们进入了第二个空间。在这里,满地枯黄的落叶,在沉重有如机械律动的声音中,与观者的每一步踏实,都让人陷入一种从视网膜蔓延至全身的情感体验。在环形装置《树说》的中心,我仿佛置身丛林深处祭奠云坛,被迫摒弃旁余之想,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遍地枯槁的情境中,或内省自己的情绪。
《树说》与油画《森林-系列4》的对比,让我意识到尽管环境发生地改变,但生命流转或生机缺失仍旧存在。而声画创作《听ting停》,将绘画与白噪音结合,用声响延伸绘画意境,让我在幽暗沉静中品味出科技与自然之间微妙关系。
四楼展示区中的两项作品,《竹林七贤03:00:31》和《树shu术》,分别利用计算机编程解析安吉竹林里的雷雨溪流昆虫动物竹林风,以及探索木材加工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并赋予新的意义给已被认知到的景观。我开始思考数据化可视图像与个人感受之间如何建立对称,并且这种矛盾是否预示着未来人类对于科技工具使用方式的选择?
最后,在历史记忆的地平线上,我看到李丹的工作《神经元》,以及史健动物系列,这些作品诉说着野兽挣扎求生的悲剧,而红砖块堆叠形成的人造结构则揭示了时间所铸就的人类文明及其生态影响。透明3D打印砖块似乎承载起新的历史,而这些历史又带来了回望人的问题:人工造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存?
这些工作让我反思,我们是否真的能用眼前的技术手段来解答未来的问题?或者,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无言传递出的生命力,即便它们隐藏在最简单的事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