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袁运甫70年代初的重要油画作品在京展出艺术一词最早来源于古代中国对技艺精湛事物的称
在时间博物馆的隆重开幕仪式上,艺术界人士和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时间——百花迎春”文献级别的大师展的启动。本次展览是2023年时间博物馆首个文献级别的大师展,由保利艺术研究院主办,时间博物馆、北京维基国际艺术品修复中心、云杪文化协办。
此次展览精选了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袁运甫四位杰出的画家于1970年代初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以“长江万里”和“百花迎春”为主题,将展示出这四位大师们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洞察与生动描绘。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们对于中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一种创新探索,也体现了他们对新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过程的重大贡献。
1970年的5月,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师生按照指示前往获鹿县,其中就包括画家吴冠中、祝大年以及黄永玉等人。在田野之中,他们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这些资源后来成为了他们创作中的灵感来源。
而在那一年底,袁运甫被调往河北石家庄李村参与新北京饭店壁画设计工作,并成功完成了一版《长江万里》的初稿。这份设计获得了中央领导层的高度评价,但为了更完善地呈现画面内容,他提出了增加人手并深入生活进行创作需求。随后,同在李村的是吴冠中和祝大年,以及正在新北京饭店完成任务的是黄永玉,他们先后加入到这一创作小组。三年后的秋天,这四位先生从上海启程,一路沿着长江流域开展写生活动,最终在1974年的初冬停止,在重庆结束这个写生的旅程。
尽管最终未能完成《长江万里》壁画,但留存下来的其他作品却无声地记录下这段写生的经历,其意义重大。而其中,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是三幅由吴冠中、祝大年以及黄永玉各自于1973年所创作的小巧花卉油画,它们作为历史样本,对理解当时艺术风格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这些花卉中,每一朵都独具特色,不仅沉淀了乡村生活点滴记忆,还包含了长江写生的宏伟体验,以及打破当时主流风格探索的心愿。
本次展览将这些三位艺术家的同题材同时期作品放在一个场域内,是一次难得且特别的情境。这场主题特别的展览,是如何促成这样一种情境?我们邀请了一些嘉宾来聊聊这个问题。
邰武旗顾问表示:“最初,我们接到了修复这三件作品(吴冠中的《花卉》,黄永玉的《繁花似锦》,以及祝大年的《花团锦簇》)的一个委托。当它们一起坏掉之后,又一起送到我这里进行修复,现在又一起拿出来放置展示,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他还指出,“这些作品都是73年的产物,如果追溯它们,就很明确。”
另外,这三件作品使用材料基本相同,在那个物资匮乏年代,要找齐这样的材料还是相当困难。“所以,从保护的人文角度到物质保护,都是一种历史线索保护,”他说,“因此,这场展览非常突出了‘保护’理念,有很大的意义。”
邓锋教授则认为:“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在现场除了观看这些珍贵作品外,还有大量文字介绍,比如背景故事分析等,它们不仅提供了解读者的视角,而且也来自几位艺术家的相互评价,有趣极了。”他强调,“现场还有学生或朋友撰写过关于这些作品的话,因此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
最后,祝重寿先生表示:“那些时候,他们经常会一起去北海公园或者获鹿县图书馆,一起看书,一起学习,然后再回来做一些新的尝试。” “现在把他们放在一个地方,看起来真是太好了,因为它让我们回忆起过去,那个时代,那些日子。”
通过这三个不同风格但同样精湛的手法表现出的生命力,让观众仿佛能够看到那段岁月里的真实情景,而非简单采风或抄抄贴贴。因此,这些花卉不只是单纯描绘自然,更是承载着时代精神与审美理念的一部分,而其背后的故事,则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之间桥梁上的宝贵财富。